帥府的書房內,燭火通明。
郭獨射親自鋪開一卷上好的竹簡,手持狼毫筆,蘸飽了墨。
孫策和周瑜分立兩側,屏息凝神地看著,連大氣都不敢喘。
他們都很好奇,父師會寫一封什么樣的信,去“說動”那個手握荊州兵權,心高氣傲的蔡瑁。
郭獨射沉吟片刻,筆走龍蛇,一行行字跡很快便出現在竹簡上。
他寫的不是什么策反的密信,更不是威逼利誘的檄文。
通篇看下來,倒像是一封老朋友之間的問候信,充滿了對蔡瑁的欣賞和……惋惜。
信的開頭,先是大加贊賞蔡瑁的治軍之能和水師之強,稱其為“長江壁壘,荊楚干城”,
說自己久在江東,也對蔡瑁將軍的大名如雷貫耳,神交已久。
這番吹捧,恰到好處,既抬高了蔡瑁的地位,又不顯得過分諂媚。
緊接著,筆鋒一轉,開始為蔡瑁“鳴不平”。
信中寫道:“聞將軍之才,可比韓信、白起,然屈身于劉景升(劉表字)之下,
如寶劍藏于木匣,明珠投于暗室,豈不可惜乎?”
“景升公乃仁厚長者,守成有余,進取不足。其所好者,非金戈鐵馬,而是清談玄學;
其所重者,非將軍這等國之棟梁,而是禰衡那般無狀狂徒。
將軍空有一身本事,卻只能為腐儒看家護院,獨射竊為將軍不值也!”
這幾句話,簡直是說到了蔡瑁的心坎里。蔡瑁自負才干,
早就對劉表重文輕武,只知空談的作風心懷不滿了。
郭獨射這番話,無疑是把他想說又不敢說的話,全都捅了出來。
孫策看得是連連點頭,心里暗道:父師這手厲害啊,先給你戴個高帽,再幫你罵老板,誰看了不舒服?
信的后半段,才是真正的殺招。
郭獨射話鋒再轉,提到了江夏的黃祖:“江夏黃祖,一勇之夫耳。
此人有勇無謀,性情暴虐,屢屢挑釁我江東邊界,殺我父執,此仇不共戴天!
我主伯符,少年英主,臥薪嘗膽,不日將興義師,討伐黃祖,以慰先父在天之靈。”
這里,他明確地把目標鎖定在了黃祖身上,讓蔡瑁覺得,江東要打的,只是黃祖,和你們襄陽無關。
最后,才是圖窮匕見的一句:
“刀劍無眼,戰火無情。
若戰端一開,恐波及無辜。
然我江東與將軍,實無冤仇。
若將軍能約束麾下,靜觀其變,則江東上下,感念將軍大德。
待我軍功成之日,江夏之地,物阜民豐,或可為將軍治下之新土。
屆時,將軍手握兩郡之兵,荊州之未來,非將軍莫屬矣。盡于此,惟將軍察之。”
整封信,沒有一個字是勸降,沒有一句是威脅。
它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你蔡瑁很牛逼,但跟錯了老板。
二,我們要打黃祖,因為他跟我們有私仇。
三,你黃祖是死對頭,他要是倒了,對你蔡瑁有天大的好處。
四,你只要在一邊看著別動,好處就是你的。
這根本不是一封勸降信,這是一份赤裸裸的、充滿了誘惑的交易!
“高!實在是高!”周瑜看完,撫掌贊嘆,“父師此信,不提一兵一卒,卻勝過千軍萬馬!
蔡瑁此人,素與黃祖不和,又覬覦荊州之主的位置。
此信一到,他就算不信,疑心也必然大起。
他會想,江東軍是不是真的只想打黃祖?
如果我出兵救黃祖,萬一兩敗俱傷,豈不是讓蒯越那些人撿了便宜?
如果我不救,黃祖敗了,江夏就成了我的,這買賣劃算啊!”
“只要他開始這么想,開始猶豫,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孫策也是一臉的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父師這是要讓蔡瑁從我們的敵人,變成一個袖手旁觀的看客!
甚至,他可能還會暗中希望我們能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