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不需要考慮那些軍火商的善后,他們有很多方式可以把他們的軍火賣出去,我們不買,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等著在買。”李樂不以為意的對施佩爾說了這么一句,然后就討論起了別的事情。
“軍火商不需要轉型,他們只需要生產最好的武器裝備,就可以保證自己的盈利了。”最后交代了一句,李樂說起了軍火周邊供給產業的事情。
“其他的周邊產業,其實也很好轉型,這都不需要我們去過分操心。”李樂伸出了一根手指頭,在比如說輪胎,零件生產等分支生產廠上點了點:“我們現在需要關心的,是基礎建設!”
只有好的基礎建設,才是發展的原動力。也只有好的基礎建設,才能讓后續的發展事半功倍。
“民用機場的建設速度要提升起來,現在連送士兵的信件都有些捉襟見肘,這絕對不行!”李樂一眼就看出了這份報告里的一些問題,開口安排道。
“機場建設,赫斯……你親自過問,我要多多益善,普及到歐洲的每一個角落!機場要和大型火車站一樣!”李樂給出了自己的標準來。
“大型運輸機的設計也已經被提上了日程,隨著技術的發展,民航客機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現在不建設,等需要的時候再建設,就晚了!”他看著赫斯,開口說道。
德國現如今有多少個民用機場呢?只有十幾個!這些民用機場上有多少架飛機呢?只有可憐兮兮的一百多架而已。
這百十架飛機可不是后世那種波音737大型客機,這個時代的客機最多最多也就只能裝在二十多人,算不上什么龐然大物。
所以這樣的民航吞吐量,簡直就可以用寒酸來形容。別說航空物流了,實際上大部分的飛機,都是在為郵遞業務服務。
是因為機場修建的費用高昂么?顯然不是的,德國工程兵在前線一口氣修建了40多個野戰機場,連眼睛都沒眨一下。
實際上德國國內正在修建的軍民兩用機場,數量足足有57個之多。
包括雷達導航基站在內,德國的機場建設速度,比美國還要高上好幾個段位。
那是因為飛機價格昂貴么?其實也不是的,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制約航空發展的,也不是飛機的昂貴。
造成這些原因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是可以飛的飛行員數量上的稀少——即便是在二戰結束之后,各國飛行員基數都非常龐大,航空領域的飛行員也從未夠用過。
培養一個飛行員絕對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而且是價格非常昂貴的投入,時間也要耗費無數,這些都是無法擺脫的硬性投資。
軍用飛機的飛行員轉民航其實并不簡單,飛大型運輸機和飛民航完全是兩回事,所以類似的資格證還是需要考取評估的。
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一個民航飛行員從這個公司跳槽到另外一個公司,也是數百萬元的“轉會費”,并不比一個足球運動員便宜多少。
這樣現實的原因,讓各個航空公司在培養飛行員的時候,都事先簽訂嚴格并且賠付高昂的勞動合同,和賣身契也差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