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業務這個問題了——在航空領域里面,資金并不存在瓶頸,動輒上億元的飛機都買的起,建設一個機場其實并不是難事。
可是建設一個機場究竟有多大的價值,能不能夠回本,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參考標準。
一架飛機買回來,如果這條航線賠本,大可以轉移到賺錢的航線上去,增加一個班次的航班,飛機本身并不賠錢。
所以即便是飛機再如何昂貴,各大航空公司也不會吝嗇,給自己的公司增添新的飛機。
可是飛機場不一樣了,如果建設好一個飛機場,周圍卻沒有像樣的消費群體,那就只能賠錢了。
建設機場就好比是開餐館,看的是周圍的消費水平;而買飛機類似于買出租車,城東生意不好就去城西拉客,收入總是有的。
在這種情況下,投入機場的建設,無疑是應該謹慎一些的。畢竟誰也不知道,未來航空業的發展,究竟會是怎么樣的。
不過李樂不需要觀望和等待,他當然知道,后世歐洲的機場普及程度,也當然知道航空業的發展究竟有多么可怕。
別說民航飛機了,在未來私人機場和私人飛機也很普及,甚至無人駕駛的公共飛機也會在網絡時代被提出來研究。
所以,李樂鼓勵向自己效忠的財團,去投資建設機場——德國現在正在建設的民用機場有43個,差不多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了。
并且,這些機場可不是符合螺旋槳飛機起降標準的應急產物,它們是符合未來飛機使用標準的龐然大物。
按照如今的標準,這些飛機機場停個300架螺旋槳式飛機毫無問題,未來停十架甚至二十架客機也易如反掌。
雖然地面施工標準達不到后世飛機場的標準,可占地面積以及主要樓體建設,都是按照后世機場的標準建造的。
它可以隨著時代的進步,輕而易舉的改進,最終成為未來的標準民用機場,繼續為周圍的城市服務。
甚至未來機場的一些標準設施,都在建設機場的時候被預留了出來,類似的線路管道,都被早早的埋在地下,準備在未來布設燈光設備與網絡線路。
這些機場一旦開始建成服役,就可以帶動物流,依靠物流暫時支撐起航空運輸,然后帶動客流進入。
最終,民用航空還是會發展起來,這些機場會成為歐洲新的動脈。提前投資的基礎建設,會在未來十年內獲得成倍的回報。
“我的元首,我會親自督促這件事情的,戈林那邊也會支持這個計劃,問題不大。”赫斯想到自己位置的提升,和最近戈林的抑郁,笑著回答道:“他從不拒絕飛機的生產,不管民航還是軍用,他認為能飛的東西,還是越多越好……”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