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安思古,朝廷賑濟饑民的款項,他都敢上下其手。“陳東啪的一拍桌子,臉色陰沉道,“下面的胥吏更肆無忌憚,朝廷賑濟一斗糧食,真正到饑民手中的恐怕一升都沒有,轉手進了奸商的糧倉,再高價售出。”
“安思古也是一時糊涂,這分明是奸黨的圈套。”
“是奸黨的圈套又怎么樣?”陳東臉色一沉,凜然道,“饑民才不管是清流還是奸黨,肚子餓得狠了,就要造反。再加上方臘余黨的鼓動。前番奉旨出巡,若不是遇見一個辦一個,以儆效尤,只怕東南數路就已經亂起來了。”
趙柯備位東宮之時,心腹之臣要么被剪除,要么漸漸冷落。朝廷重臣大都歷經兩朝,趙柯總是有些芒刺在背的感覺。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培植親信逐步取代舊臣方面,趙柯著實花了不少心思。理學社的清流股肱,許多都經由太學和科舉兩途出仕,在朝堂上嶄露頭角的雖然還不多,但這兩年來已經遍布各路州縣。有的政績斐然,有的卻和原來的濁吏沆瀣一氣,在朝廷和民間都有不小的非議。
“這些敗類,未出仕時,痛斥奸黨魚肉百姓,一個個正氣凜然。可輪到自己為官,短短一兩年嘴臉就變了。甚至連奸黨還不如。”陳東頗為痛恨道,“奸黨貪瀆,尚且能把持局面,胥吏奸商尤心存敬畏,不敢太胡作非為。咱們有些不成器的,簡直是豬油蒙了心,身為朝廷命官,平常迂腐無能一些也還罷了,為了區區幾千貫銀錢,居然甘心與胥吏奸商沆瀣一氣。你道安思道只貪墨了幾千貫錢,可賑災的銀錢是能拿的么?他治下足足餓死了好幾千饑民。人命關天啊!東南數十州縣的百姓都在看著,你說我該怎么處置?”
書房中安靜了下來,鄧素的臉色有些難看。某些所謂“清流”的劣跡,他甚至知道得更多。但他并不贊同陳東的做法。理社的風頭越來越勁,不但蔡京、童貫等奸賊余黨,就連往日的盟友,趙質夫、秦檜、邵武等朝廷重臣,亦漸生疑懼之心,甚至有了聯手壓制的勢頭。黨同伐異,是論黨不論事的。陳東卻對本社中人不加回護,他彈劾安思道的奏折一出來,滿朝的奸黨喜形于色,御史臺、大理寺都競相落井下石,安思道所犯的貪墨之罪,按本朝律例,貶官流放即可,最后竟被定了個貸命刺配。安思道臉上刺字,不能忍受世人嘲諷,居然在去滄州6上自縊身亡了。
這事情出來之后,好些以理社出身的官員都有兔死狐悲之傷,還有些甚至和奸黨余孽走動起來。當然也有不少人拍手稱快,這些人大部分都沒什么大局觀念,只知道意氣用事的,就連胡可及刺死蔡鋆這等禍事,這些人也拍手稱快。奸黨給胡可及論的是“謀反罪”,別人避之唯恐不及,東南主持理社的陳公舉、張延齡居然聯絡士紳百姓數萬人上書朝廷,羅列了蔡鋆在杭州任上的種種劣跡,請求將胡可及從輕落,甚至在上書中稱胡可及為“大宋之義士”。各地的理社也頗有聲援響應的。只是這上書落在奸黨口中,已經和當初方臘起事的檄文相提并論了。
擅殺朝廷命官,非同小可,這樁事情,底下聲勢鬧得越大,就越是觸犯人主之忌。鄧素也為此事拜訪過座師,御史中丞秦檜,秦檜顧左右而他,連隱晦的指點也沒有。鄧素感覺朝堂上一股山雨欲來之勢。鄧素此來本來是勸陳東給各地的理社寫信,將越來越激烈的風頭暫時壓下來,營救胡可及的事情,可以徐徐圖之,或者將來再翻案也未嘗不可。誰知陳東不但不以為然,還要跟著那些人一起胡鬧,上書為胡可及辯冤。兩人爭辯起來,動了真火,才將幾個月前的安思道一案又扯出來。
沉默了半柱香的功夫,鄧素緩緩道:“少陽,我等組織理社,原是要有所作為而來。只是事有輕重緩急。眼下奸黨雖然暫時偃旗息鼓,但實力未損,清流中的前輩師長,又對我等有些誤解。官家雖然欲倚重少陽兄,澄清朝政,但假若我等處事不當,給人落下口實,左右重臣一起暗施詆毀,三人成虎,官家對少陽兄又能信賴到幾時?少陽兄,如今最重要的是隱忍,積蓄實力,萬萬不可意氣用事。胡可及或許是個義士,將來搬到奸黨,你執掌朝綱時,自然可以大加旌表,可現在萬萬不可貿然出頭,給他人以可乘之機。”
鄧素這番肺腑之,頗為語重心長。陳東微閉雙目,沉吟良久方道:“守一,你的考慮,我亦深知。只是,政者,正也。講究的是褒而褒之,貶而貶之,經緯分明,善惡懸白。如此,世人方才明善惡,知廉恥,守道德。胡可及刺死蔡鋆,此案驚動天下,朝廷如何處斷,已如日月之行,天下人盡翹而觀之。古人云,‘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胡可及分明是個義士,奸黨誣以‘謀反’而殺之,這是以盜跖之罪殺伯夷。倘若讓他們得逞了,則天下人皆以為,朝廷以盜賊報義士,則天下人皆可為盜賊矣。夫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胡可及一案,我等若不仗義執,則世間清濁難分,則天下人心盡去,將來必定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