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和李若雪被迫離家,以及緊隨而來揭帖大案,讓原先尚有些懵懂的少年李若虛成熟了許多。他正式拜在了晁補之的門下,每日不再只想著虛無飄渺之事,不須長輩督促,便能刻苦攻書,少小年紀,竟然有了一絲旁人所不具備的沉穩。
除夕這天,隱居在泉州忘歸崖的陳東收到了一封遙遠的書信。他早已被父親宗譜除名,過年的時候更無人相擾。忘歸崖這里偏僻,有個好處,每天他都要收到各地許多書信,卻不會驚擾了鄉里。
來信者敘述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經歷,又提到了在夏國所見的各種制度。信的末尾雖然沒有具名,但那瘦硬凌厲,方正嚴謹的字跡,相互勉勵的話語,陳東都十分熟悉,對來信者的身份也確鑿無疑。
“元直還活著!”陳東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將這書信珍而重之的疊好。他又從屋角的密格里起出一個密匣。這密匣里面,平放數冊賬簿,這是理社眾人收集各地官員的陰私之事,只待乾坤翻轉,便是讓奸賊黨羽萬劫不復的利器。這大半年來,他大名遠播,在東南州縣,隱隱間竟過其座師邵武。就算是謀反作亂的明教教眾,提起悲天憫人,為民請命的泉州陳少陽,也要尊一聲“陳先生”。
陳東將這些賬簿取出來,又再次小心翼翼地將密匣的底板抽開,里面赫然還有一個暗屜,里面那本賬簿記錄著理社鄉紳脅迫各地官員的行徑。陳東便將這封信函夾在這本簿記中,小心地又放了回去。
收好萬余黨人身家性命所系的密匣后,陳東這才開始逐一檢視其它的書信。
有封書信是光澤縣一個叫做富淳士紳寫來的,陳東和他見過一面,是個老學究,在當地開了間書院,有教無類,為學童啟蒙,為人迂腐正直,也算是薄有聲名。陳東用紙刀放在一旁,信紙放在松油燈下,本打算一目十行地看過去,誰知剛剛讀了幾句,他的眼神便凝重起來,信中提興澤縣一家開礦山漁利的鄉紳,因為與附近農家的糾紛,竟然仗勢將多人毆擊致殘,官府不了了之的事情。而那仗勢欺人,逍遙法外的家族所倚仗的,正是恩師邵武。郭淳在信中所述之事甚為確鑿,只要稍加查訪就能證明。
邵武不但是恩師,更是自己與朝堂權奸做生死周旋的倚仗和援手。邵武隱然清流領袖已經十數年,和他交好的官員遍布中樞和各地州縣,更被趙相引為羽翼,即便蔡公相也奈何他不得。
松油燈散出陣陣煙氣,讓陳東眼前似乎忽明忽暗,恩施邵武的臉容,也越不清晰起來。
沉吟良久,陳東嘆道:“雖然暗暗察知恩師的陰私,有欺師滅祖之嫌。但倘若張明煥,趙元直在此,必是會贊同我的。”重新取出密匣,提起毛筆,將富淳來信指摘邵武家族的語句,摘錄在賬簿之上。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