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軍的校尉也確實對得起此間百姓,為了避免導致關中動蕩,盡管多年來沒有大的軍功,多數校尉在護國府里仍然力主最好不要和宋國交惡,好幾次抵制了大舉用兵關東的輕率提議。關中的百姓盡享幾十年的太平,修渠筑路,耕織牧漁,工商并舉,生活也越累越安樂富足。進了長安城,校尉們在道路曹的驛站中歇息,等待安東其它諸軍校尉匯合后一同出,趁著這幾天清閑,趙行德則帶著李若雪在城中游逛。
據石文虎介紹,長安城里有處是不能不去的名勝。夏國皇帝舉行登基大典的興慶宮,太廟。平素都不禁止游人,就連皇帝的龍椅和臥室,夏國人也能免費觀瞻,異邦人則要繳納二十兩銅錢。唯有當朝皇帝陳宣回長安祭祀,或者繼位新皇舉辦登基大典,要用興慶宮時,這兩處才會由龍牙軍宿衛起來,禁止閑雜人等出入。這是關東人到長安必去的地方,宋國百姓借此可以滿足一下對皇家生活旺盛的好奇心,每年觀瞻此地的宋人所繳納的銅錢,居然足夠興慶宮的維護之費有余,當然這也和興慶宮殿宇宏大,陳設卻頗為古樸簡單有關。
自從踏入可以容納萬人朝拜的興慶宮前大校場,仰望宮殿門口那象征九州的九根巨大石柱,趙行德就感到一股威壓之氣撲面而來。這九根蟠龍柱在夏國又叫做謗柱,無論軍民都可在此張貼榜紙。
左起第一根龍柱上書“潛龍”兩個遒勁大字,自思有一計一策敬有益于國者,無論貴賤賢愚,在此張貼獻策。第二根龍柱上書“見龍”二字,有藝業而不得施展者,在此張貼,自薦于朝廷。第三根龍柱上書“應龍”二字,有事欲求見皇帝者,在此張貼。第四根龍柱上書“夕惕”,犯諸罪惡者自減罪一等,在此張貼自狀。第五根龍柱上書“無咎”,身被冤屈無法洗雪者,在此張貼鳴冤。第六根龍柱上書“飛龍”,推薦他人為朝廷所用,夏國百姓常常在此張貼榜文稱贊各地官員。第七根龍柱上書“亢龍”,攻訐禍國的權奸,便如宋國的蔡京、童貫那般人物。第八根龍珠上書“群龍”,揭其它的作奸犯科者,在此張貼榜文。最右邊的第九根龍柱上書“元亨”,若是百姓無法決斷將自己的榜文貼在哪根龍柱上,便在此張貼。
維護這九根龍柱,乃是興慶宮皇室內臣最重要的工作,要將每天所得的榜文一件不落地送到敦煌供皇帝御覽。夏國皇帝輕易不干涉五府的決斷,但若是榜文所述打動了上意,則會親自過問,丞相府也會認真應對。久而久之,這九龍柱成了夏國國內一處神圣之地,關中百姓若有冤屈,往往來到“無咎”柱張貼榜文,并嚎啕大哭,催促讓內臣將自己的冤屈上達天聽。因為這九根龍柱的存在,夏國皇帝陳宣雖然遠在敦煌,但關中人心的位置,卻比趙佑在汴京還要牢固許多。
興慶宮空曠的正殿地上玄武巖石方磚原本都是粗粗磨制的,但百年來游人無數,居然被磨得盈盈亮。負責管理興慶宮的皇室內臣還需要不時更換一些被踏壞的地磚。足踏這冰冷的石磚,仰視著高高的無梁穹頂,這般高闊的感覺,仿佛聽得到上面還有風聲在呼嘯,李若雪不禁感到身上有些寒意,“難怪夏國皇帝不愿住在這里,雖然氣勢很大,但確實不適合人居。”
趙行德站在這空曠的巨殿中,卻有一種當初在汴梁太史局星圖下的敬畏感覺,暗暗嘆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少豪杰身負倜儻不羈之才,畢生殫精竭慮,甘于奔波勞頓,才造就了這個如日方升的嶄新國家。”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