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路漳州的忘歸崖,崖頂有泉水名為“應(yīng)潮”,自危巖上流出,潮漲時泉涌,潮退時泉瘦,盈溢有期,終年不絕,大旱時亦不涸。忘歸崖上,一座草廬背山面海,朝看旭日東升,紅霞萬丈,風(fēng)云聚散,夜觀繁星萬點,碧海波光粼粼。
此時在這草廬中,兩人面向而跪坐,面前擺放著一張滿是墨跡的紙。
鄧素滿臉沉痛之色:“少陽,我愧對明煥。”
陳東已沒有當(dāng)初在汴京時候的意氣風(fēng),平添了幾分沉郁,他緩緩地拿起張炳的遺墨,靜靜地觀看,鼻息漸漸地沉重起來,原本止水無波的心境,顯出微微的波瀾,掀起滔天巨浪。
陳氏宗族自百年前從丹陽遷來漳州,筑土樓聚居,繁衍生息,幾十房數(shù)百口,就在旬日前,他父親在祠堂召集全族,正式將他從陳家家譜除名。忘歸廬主人,從此真的成了無家可歸之人。
“欲求忠義,上諭我等終身不得出仕。欲盡孝道,父親將我逐出家門。日暮途窮,與其倒行逆施,不如忘歸。”陳東搬出了陳家樓,自號忘歸居士,又在應(yīng)潮泉旁開墾了兩畝菜園自給,耕讀度日,每日俯視東海潮漲潮落,似乎將昔日的抱負(fù)忘得一干二凈。
鄧素的來訪,徹底打碎了忘歸廬主人平靜的生活。
“張明煥并非因為入獄受刑后氣力衰竭而死,而是被奸賊謀害的?”陳東再也無法止克制自己。
“正是,”鄧素低聲道,“揭帖一案,京中鎖拿兩千士子,牽涉京外張貼揭紙的士子足足上萬人,天下震動,朝中清流連上彈章,以為漢時黨錮之禍重現(xiàn)于本朝,乃亡國之兆。圣上亦有所意動,奸賊便退而求其次,不再訊問謀反之罪,只要我等具結(jié)悔過,承認(rèn)結(jié)交朋黨、詆毀朝政之過,便不再追究。我等在師友勸說下先后答應(yīng),唯有張明煥固執(zhí)其善,甘愿受三司會審。”
“然后呢?”陳東手按桌案,盯著鄧素。
“奸賊反復(fù)用刑,明煥仍不屈從。于是密令開封府,晚間用厚棉被裹住身軀,然后以黃表紙沾水覆蓋口鼻,先致人昏迷,然后再一層一層疊加下去,窒息而死,不留痕跡。”鄧素臉現(xiàn)著悔恨,一同被收押開封府大獄的士子聞聽有獲釋的機會,大部分當(dāng)即答應(yīng)具結(jié)悔過,剩下的也都在師友的勸說下先后屈服,只剩張炳一人要求個公道,所以奸賊才會對他痛下毒手。
“此事乃開封府胥吏樊某親眼所見,樊某也是被明煥忠義所感,這才在前夜答應(yīng)將他的遺墨帶出,并且還給我?guī)Я艘痪湓挕!?
“什么話?”
“王在法上,足以為天下之大害。法在王上,足以致天下之大治。”
陳東啞然,沒想到張炳臨死前念念不忘的,還是他和鄧素的道義之爭。“明煥,真是個......”找不到一句話來形容這個好友,陳東只覺鼻子微微酸,卻聽鄧素又道。
“我等供認(rèn)朋黨之后,才知中了奸賊的圈套。奸黨早對士人清流懷恨在心,此番趁機攀扯,除了在京的理學(xué)社兩千余士子外,各州縣尚有不少正直之士被冠以朋黨之名,多達(dá)五千余人。此外,朝廷雖然只禁止黨人出仕,但各地州縣童賊蔡賊的黨羽,瘋狂地羅織罪名,陷害黨人入罪。最令人指者,京西北路的舉子黃堯臣被鄰居誣告他娘子楚氏與無賴通奸,縣令居然不問青紅皂白,令胥吏鎖拿楚氏出堂,脫衣赤身受刑杖,那鄰居和無賴又邀集數(shù)百人看打,楚氏不堪受辱,當(dāng)天晚上便上吊自盡,黃堯臣次日亦自盡。荊湖南路的舉子羅東鎮(zhèn)被人誣告謀奪寡婦的產(chǎn)業(yè),被州府下獄,結(jié)果數(shù)日后暴斃。”
鄧素面帶慚色,長嘆道:“如今雖然不在開封府大牢中,還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此時方知,不是明煥固執(zhí),是我等愚昧啊!”
陳東聽得目眥盡裂,一拍桌案,怒喝道:“是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