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宋欽宗是他父親(宋徽宗)的替罪羊,是他父親的一個皮影。”我倒不敢茍同,宋徽宗雖不是英名的君主,但也決不是庸主。宋徽宗在宋朝末期雖然腐敗的厲害,而且動對遼戰(zhàn)爭的失敗,過早的暴露出北宋外強中干的尾巴,但是宋徽宗尚未喪失刷新政局的權(quán)威,25年的政治經(jīng)驗畢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比如他多次將蔡京罷相就是最好的證明。他一生最大的失誤就是聽從李剛、吳敏等人的諫議,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寄希望于金兵能就此退兵,這其實是開了一個極大的政治玩笑,拿權(quán)力和皇位賭國家的命運。可惜賭輸了。金兵要侵略你,還會因為你皇帝的退位而退兵,這是政治輕率的表現(xiàn)。這其實也是極大的不負責任。
因為代替他登上皇帝寶座的是他的長子——趙桓,根本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政治魄力。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長期戰(zhàn)戰(zhàn)兢兢、擔心太子之位被奪的太子,不可能具備雄才大志。(我也有另一片文章“談中國歷史上的太子”大家可以參看)。大家看看一個是優(yōu)柔寡斷的君主,身旁是一班小人(耿南仲、李邦彥等)或是無能的人(吳敏等),這江山怎么會坐得久。果然,趙桓坐穩(wěn)皇位之后,把最緊要的邊防之事放在一邊,把矛頭對準了他的父親。把它父親孤立起來。其實徽宗是反對割讓三郡的,對于金兵退兵時朝廷不加以追擊也是頗多不滿的(三朝北盟匯編中有詳細的記載),后來看出朝廷危急,主動向宋欽宗提出親自到洛陽去募兵也被兒子拒絕。應(yīng)該看出,宋徽宗雖然一生荒淫無道,但是政治智慧和經(jīng)驗還是要比他兒子豐富。但是無奈大權(quán)旁落,再也難以有所作為,就是行動也被嚴加看管,難以有自由。只得落得個最后身死異鄉(xiāng)的悲慘結(jié)局。實際上我看,不是宋欽宗做了他父親宋徽宗的替罪羊,反而是宋欽宗拖死了他父親。
這里,我再說一點,李剛此人是忠臣,但是個人能力有限,從一個太常卿直接升到執(zhí)政的位子,能力和見識的確一般。勸宋徽宗退位著實是一步臭棋,企圖以此來換取和平。這是真正的文人思維方式,也是非常幼稚的。與其讓宋欽宗即位,還不如宋徽宗在位的好。我們不能因為宋徽宗在退位后逃離東京,就能推導(dǎo)出宋徽宗也是對金國很軟弱的。還有,李剛迎宋徽宗回東京也是一招臭棋,直接導(dǎo)致宋朝皇族全部聚居?xùn)|京,直接導(dǎo)致后來皇族被一網(wǎng)打盡。只要宋徽宗不回東京,他的很多兒子也不會回去,包括他的三子趙揩。即使宋欽宗被俘,誰做皇帝也比趙構(gòu)做皇帝要好,大家試想,一個做過人質(zhì)的人,怎么可能不對金兵產(chǎn)生巨大的恐懼感,怎么可能依靠他去收復(fù)舊河山。
太上皇徽宗、太上鄭皇后、鄆王、諸王妃、帝姬、駙馬、都尉等剩余的皇室成員三千余人,攜帶著被褥,在開封府尹徐秉哲和東京城四壁巡檢范瓊的護送下,由南熏門出城。幫助金軍方面極為賣力的徐秉哲和范瓊,為了防止皇室成員中逃跑,還下令將所有皇室成員,每兩三人為一組,相互用衣袖捆在一起,并在一旁窮兇極惡地催行。徽宗、欽宗一進金營,就被剝掉龍袍。
名單是:
太上皇帝
太上皇后
鄆王、王妃朱氏和三子六宗姬
肅王、王妃任氏和二子二宗姬
景王、王妃田氏和二宗姬
濟王、王妃曹氏
康王王妃邢氏
祁王、王妃曹氏
莘王、王妃嚴氏
徐王、王妃王氏
沂王、和王、信王
安康郡王、建安郡王
嘉國公、瀛國公、昌國公、溫國公、儀國公、相國公、韓國公
柔福帝姬、嘉德帝姬、安德帝姬、崇德帝姬、茂德帝姬、成德帝姬、順德帝姬、顯德帝姬
妃嬪有:
王貴妃、喬貴妃、韋賢妃、王婉容
閻婉容、任婉容、王婕妤、小王婕妤
崔美人
未出嫁的七名帝姬:
華福、惠福、令福、純福、寧福、永福、柔福
五位年少的皇子:
燕王、越王、吳王、和儀郡王、永寧郡王。
接著是,大批皇室女子被6續(xù)送入金營:
妃嬪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二十二人,人準金一千錠,皇帝妃加倍,共得金一十三萬四千錠。
嬪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準金五百錠,得金二十二萬五千五百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