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末,在支持那不勒斯的國王反對法國的戰爭中,貢薩羅返路科爾多瓦先認識到并充分揮了輕兵器的威力。也許是他現了黑火藥兵器最重要的一種戰術功能:即火力是大大加強防御力量的倍增器(16)。無論怎樣說,是他第一個利用了這個新現。他將火繩槍士兵部署在塹壕中,以守衛廣闊的正面陣地,因而節省下許多兵力,使他能夠用更多的部隊來對付、機動制勝并擊敗數量比他大得多的法國軍隊。他還設法解決了15世紀的一個基本步兵作戰課題:即如何保衛野外作戰中正在裝子彈的火繩槍手的問題。他把火繩槍手與長矛兵混合編在一起,長矛兵為火繩槍手提供了可靠的保護,并利用進攻突擊使火繩槍手的輕兵器火力得到了充分的揮。
這種新的編隊體制,即后來人們所熟悉的“西班牙方陣”。方陣的編制通常是這種形式,長矛兵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每個橫隊正面為5o至6o人,縱深為2o列。在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繩槍士兵。這種堅固而具有機動能力的密集隊形其寬度約為15o米,縱深1oo米。在方陣的四邊外側各排列著一列火繩槍士兵,還派出一獨立的分遣隊從事小規模出擊(17)。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軍隊曾經威震一時。其原因正是它采用了西班牙方陣這種軍隊體制的緣故。
16世紀流行的西班牙大方陣,中間為長矛手,四邊為火槍兵
2、摩利士的改革
由于西班牙縱隊作戰思想的成功,以致西歐國家爭相效仿,但是這種體制也有自身的缺陷,其后繼者不得不尋求更加靈活,更加節省兵力的體制。荷蘭將軍摩利士就成功地邁出了這一步,摩利士對戰爭藝術的主要貢獻就是從最佳的戰術角度使用兵力。
摩利士在古羅馬軍團這種軍事體制的基礎上,對西班牙方陣進行了改革。他把西班牙長矛步兵團的橫排數先從4o排減到1o排,最后又減到5排,這樣所有的士兵就能夠一次將全部兵器投向敵陣(18)。摩利士創建的這種由5個橫排組成,每排約有5o名長矛兵,士兵間距約3英尺的戰術隊形,可以說是近代線式編隊的雛形。在這種隊形的各個側翼,是3個由滑膛槍士兵組成的排,每排4o人,面對敵人編成四路縱隊,每縱隊1o人,這樣滑膛槍士兵射擊完畢后就可以退后重新裝彈,然后由別的橫隊來重復他們的動作,這樣就產生了殺傷性彈雨。
摩利士除了對編隊體制進行改革外,他還使部隊正規化,訓練士兵步伐整齊、訓練開火、反向行進、裝彈和統一行動。這樣反復訓練,使每一個動作都達到標準,從而減少實戰中出現錯誤的機率,保證實戰效果。為了培養訓練有素的軍官,摩利士于1619年創辦了一所軍事學院,在歐洲這又是一個創,這所學院畢業的學生后來在三十年戰爭中都戰功顯赫。
3、古斯塔夫的改革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在黑火藥武器戰術的創新上亦更加精進,他充分了解火力與沖力的價值,并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古斯塔夫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步兵、騎兵和炮兵的質量,使這三個兵種具有更大的戰斗力,從而揮它們聯合作戰的威力。
古斯塔夫在對編隊的改革中,他仍然保留了摩利士創建的6個橫排步兵線試編隊,并且把長矛兵部署在火槍兵的兩邊,使這兩個兵種優劣互補,提高了它們的戰斗力。火槍兵在作戰時實施整體推進的戰術,在第一排士兵射擊完畢后作反方向行進,后面兩排士兵已作好了齊射準備。而且在實施反方向行進過程中,整個隊形仍然在向前推進,因此整個隊伍的作戰火力好象是向前席卷的輕武器火力網。編隊向前移動,滑膛槍士兵在換裝彈藥時還受到長矛兵的掩護。后來古斯塔夫又明了齊射的方法,所謂的齊射也就是讓三排滑膛槍士兵同時向敵人射擊,第一排跪射,第二排蹲射,第三排站射,這樣就形成了一層彈幕,增強了火力。為了增強輕武器的火力,他還增加了團屬炮的火力支援。
古斯塔夫還把炮變成了一種進攻性武器,跟騎兵和步兵結合起來加以使用。他使用炮的目的是讓炮和別的兵器一起,共同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敵方目標實施最強大的火力進攻。為了使炮具有很高的機動性,他把瑞典炮的口徑標準化為適合射24、12和3磅炮彈的三種口徑。過去,炮兵通常必須在戰斗開始前預先占領陣地,在整個交戰過程中火炮都是固定在陣地上無法移動,古斯塔夫的輕型團屬炮可以做到這一點。
古斯塔夫努力展團屬炮,體現了近代戰爭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有趣現象,那就是人們總是設法尋求一種方法來提高兵器的火力和殺傷力,以滿足前線士兵的需要。步兵作戰對“隨伴炮”的需求始終影響著軍隊的戰術理論,編制和兵器的展。
4、腓特烈大帝:斜行戰斗序列
腓特烈是一位保守的革新者,把機動性、度、射擊率納入了他的軍事體制。他積極地運用了騎兵部隊,特別是在戰斗快要打響的時候和戰斗的早期階段,他總是先向敵人起攻擊。他明了騎兵炮,使高運動的騎兵具備了更強的火力。而他一生中最成功的是步兵“斜行戰斗序列”的使用。
普軍的步兵編隊由兩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縱深為三列,二個橫隊之間相隔約3oo步。騎兵排成兩個或三個單列橫隊,位于步兵橫隊的兩翼。整個部隊共設四個指揮點,分別位于步兵的兩翼和騎兵的兩翼,這種刻板的作戰體制本身并沒有什么優勢,關鍵是臨戰時出其不意的變動和部署,這就是斜行戰斗序列的使用。
斜行戰斗序列在作戰中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主要依賴普魯士步兵完善的訓練和嚴格的紀律。要有效地運用這種隊形,指揮官先必須了解敵軍的部署,并等待機會在敵人還來不及加強其側翼力量的時候,出其不意地向敵人斜向插入。此外,還要派一支前衛部隊把敵人牽制在原來的位置上,防止它臨時調動兵力對抗主攻。這種進攻的特點是猛烈,步兵和炮兵的火力幾乎是連續不停,持續射擊。1757年洛伊騰戰役就是腓特烈斜行戰斗序列使用的典型(19)。
從以上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歐洲軍隊的戰術水正逐漸提高,這不僅和火藥、火器的使用有關,還和歐洲當時的情況是分不開的,16和17世紀生的戰爭比歐洲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多,因此給戰術的改革和實踐創造了機會。
五.后勤
火器的使用在戰爭中造成最大的革命,一方面使軍隊數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使補給系統也變得更加重要(2o)。據塔里特估計歐洲軍隊規模在16—17世紀擴大大約1o至2o倍(21)。軍隊規模的擴大,就給補給帶來了困難。三十年戰爭中,法國、瑞典、神圣羅馬帝國等投入的兵力均在3萬以上,而俄國在立沃尼亞戰爭中竟動用了13萬兵力。人數增多,后勤補給任務必然相應增大。尤其是帶有持久性的圍攻戰,一旦久攻不克,供給和后勤便成了大問題。軍隊以搶劫為補給歷來成為傳統,但人數巨大的戰爭,如僅以搶劫為補給便是落伍的不明智之舉。如果攻打的地方因城高墻厚,久攻不克,守方又堅壁清野,僅憑搶劫作補給是相當困難的。三十年戰爭中,古斯塔夫的軍隊之所以成功,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即在于較好的解決了后勤補給。伊沙貝拉在攻克格拉那達時,也曾很好的保障了后勤,為攻克格拉那達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反之,三十年戰爭中,瓦倫坦斯的“蝗群”采取“以戰養戰”的方針,則應視為一種典型(22)。
火器裝備部隊,導致傳統的后勤補給生了重大變化,輜重的大大增加,使后勤補給不在僅僅是一個糧草問題。在這一時期,后勤補給隨著火器的應用,面臨的問題更多,任務更加艱巨、繁重。馬匹不僅用于騎兵,還要馱運火炮,例如,西班牙一門火炮在馱運時要使用25匹馬。在戰爭中,因補給問題而打敗仗的事例常有生。1557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指揮軍隊本可直取巴黎,占領法國,可是關鍵時刻,他卻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原因就在于后勤保障費用太高,才力不支,無法取得勝利,戰爭的費用也因火器的應用而日益高漲,沒錢就不能打仗(23)。戰爭的費用的增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進攻的一方要付出重大代價﹝人力、物力、財力﹞,另一方面由于破壞性大,給敵方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戰爭變成了拼實力、品金錢的搏斗,對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因而更加突出,所以人們在戰爭中比以往更加重視后勤工作。軍事后勤隨火器的應用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火藥火器對歐洲影響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它促成了軍事文明的長足進步。軍事文明的進步是多方面的,但火藥、火器的推動,是其它因素所無可比擬的。在這種動力的推動下,歐洲軍事率先完成了向近代軍事文明的過渡。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