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不是溫明棠故意磨蹭,實是趙司膳那道葫蘆雞頗費功夫。
先煮又加了料蒸過之后便到最后一步入鍋炸了。
趙司膳將那浸透入味的葫蘆雞自蒸鍋中端了出來,而后在蒸好的雞上刷了一層薄薄的面糊。面糊呈黃色,卻并沒有似溫明棠一般用了雞蛋才攪和成這等顏色,而是用的玉米淀粉同沖泡開來的梔子水調成的這般金黃的色澤。
同樣一物,不同的廚子做來不論手法還是習慣都是不同的。
溫明棠一面悠悠烙餅,一面分出幾分心思看那廂的趙司膳做葫蘆雞的最后一步——油炸。
油是素的菜籽油,待熱至八成后便將掛好薄薄一層面糊的雞放入油鍋中,炸時雞便放在笊籬里,跟著笊籬一同下入油鍋之中,也好方便隨時將雞取出,控制火候。
看著那原先表面尚算平靜,底下悠悠冒著小油泡的油面在那笊籬下入油鍋的瞬間如海浪般爭先恐后的涌來,溫明棠唇角下意識的翹了翹,隨著油鍋之內油浪翻涌開來的還有那一股獨屬于捻子的香味。
溫明棠沒有再將注意力放至趙司膳炸葫蘆雞上,而是轉而將目光轉向趙司膳為葫蘆雞備好的食器之上。
這是一套特意打制的茶壺茶杯,卻不是用來盛放茶水的,而是用來盛放最開始煮雞濾出的雞湯的,食葫蘆雞前先喝雞湯,也算“原湯化原食”,盛放雞湯的茶具旁的空芭蕉葉陶盤是待要放炸好的葫蘆雞的,芭蕉葉盤旁則是花椒同鹽碾磨成碎粒的蘸料。
雖只是一道菜,端上食案的排場卻是半點不比溫明棠這里備了不少菜肉,如扇面一般碼開的大盤春盤遜色。
當然,看這如此講究的排場,便知這道菜是趙司膳在宮里做的,算是她的拿手絕活之一了。
看著食案上幾乎對半而立的春盤同葫蘆雞,溫明棠突然覺得有趣,很是想笑。
這情形……真真有兩個廚子同案切磋手藝的味道在里頭了。
將手里最后一只烙好的餅折成方便取用的扇形疊放在春盤里,溫明棠看著那廂趙司膳將炸好的葫蘆雞撈出來,放入芭蕉葉盤中,這才起身,去喚湯圓和阿丙過來吃午食。
那廂的湯圓、阿丙兩人也在她們做午食的工夫折騰出了一只圓圓的燈籠,又在燈籠上粘了兩只豎起來的耳朵,用筆畫了嘴巴,一只長得不大規整的兔兒燈便做好了。
雖是同外頭街頭賣的燈籠沒得比,可因著是自己親手做的,湯圓實在是愛不釋手,一直提在手里,舍不得放下,直到溫明棠過來喚她同阿丙吃飯時,才戀戀不舍的放下了手里的燈籠。
待過來時,看到那切磋廚藝般“平分食案”的春盤同葫蘆雞時,阿丙同湯圓兩人都懵了,下意識的抬頭看向做菜的溫明棠同趙司膳,見兩人正含笑著肩并肩靠在灶臺上,才開口喃喃道:“還以為溫師傅同趙司膳做菜做的要吵架了呢!”
“哪里的話?”趙司膳接過溫明棠遞來的青梅酒輕抿了一口,品著那口感甜酸,青梅香氣濃郁的果酒,輕哂,“若是兩個廚子呆在一起便定要爭個廚藝高下的話,那宮里頭的御膳房早斗成篩子了!”
事實則是美食這一物并非是定要掙個高下來的,而是千人千味,各有千秋的。
唔,食客的口味亦是各有不同的,所以,她這一手講究的宮廷菜搭上明棠丫頭那一手不斷推陳出新的新奇菜式,倒是正巧能將一個酒樓撐起來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