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西山,客商云集,馬車牛車騾車停滿了路邊。商人們聞風(fēng)而動,西山上人山人海。
搞到最后,廠公趙大頭不得不親自出面調(diào)停。他在西山玻璃廠的大門口,站在了一輛騾車上,看著下面人山人海的眾人。
“大家不要吵,聽我說!”
廠公都出來了,人群瞬間安靜了下來。這些商人們把目光都投向了趙大頭,有人又開始在暗暗擔(dān)心。這個時候,玻璃廠會不會又要漲價(jià)。
直到眾人都安靜下來,趙大頭才開口說道:“本督奉太子殿下口諭,自即日起,西山玻璃廠出廠的玻璃。三尺見方,筷子厚度的玻璃,一律按照五十文錢一張。且,永不漲價(jià)!”
永不漲價(jià)?
商人們登時震驚了,要知道,這話可是出自太子爺之口。
皇帝可都是千金一諾的,說出去的話形同金口玉。一旦朝令夕改,就會有人質(zhì)疑皇權(quán),皇家的臉面蕩然無存。
身為一個太子其實(shí)也是一樣,太子說出的話也是不能朝令夕改的。永不漲價(jià),既然太子說了,那就一定會履行承諾。
從三兩銀子,也就是三千文錢一下子跌到了五十文。且從今而后,這玻璃就是這個價(jià)格了。
這已經(jīng)是個親民的價(jià)格,低到普通老百姓都能買得起了。只是,這玻璃難道不需要成本的么。
只是聽說,這玻璃是沙子做出來的。可終究是沒有多少人相信,沙子怎么可能變成玻璃。但從目前這么低的價(jià)格來看,也就出了沙子做原材料,不然不會如此低廉。
趙大頭宣布完朱興明的旨意,商人們就瘋了。
接下來就是爭先恐后的哄搶,西山的存貨,不但賣了個精光,訂單一下子也排到了半年后。
商人們都是無利不起早的主兒,他們深知這其中的利潤有多大。尤其是,這么低的價(jià)格,形同白菜價(jià)。
聰明的商人,眼光當(dāng)然不會僅限于北京城。西山玻璃廠這這點(diǎn)貨,根本就不夠北京城消化的,漲價(jià)是早晚的事。
批發(fā)價(jià)不變,就代表著以后的利潤會更高。把這些玻璃,運(yùn)到江南、湖廣、四川、福建,還不得大賺特賺。
雖說是世道不太平,有些地方去不得。可重利之下,沒有商人不敢干的事。
西山的玻璃被哄搶一空,國丈周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最近飄得很,就連手里茶壺中,泡著的都是西湖龍井了。
朱興明安頓好西山事宜,就帶著手下隨從回了京城。這次,他還要繼續(xù)薅羊毛。
所謂的羊毛,自然是他的好姥爺,國丈周奎。
朱興明,沒有什么好內(nèi)疚的。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