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種地哪有隨隨便便那么容易。這一點,百姓們最有發權。可以說,農民是一輩子把自己埋在了土地里。
看來這個太子爺是不懂種地的,劉來福只好跟他解釋:“殿下,春耕的玉米,兩個月之后便可成熟??墒牵墒熘笮枰崭盍罆?,就算晾曬七八日,然后再運輸,沒有三五個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朱興明“嗯”了一聲:“若是,本宮找人去收割呢?!?
來福一怔:“找人收割?殿下,哪有人。”
“有啊,三大營的將士都是吃干飯的么。總不能朝廷養著兵,他們什么都不干吧。想吃飯就得自己動手,本宮發動三大營的將士,在京郊和百姓一起搶收。收上來的糧食火速入庫,這樣等籌集到足夠的糧食,本宮便可以領兵出征了?!?
朱興明說的辦法似乎不錯,可也是無奈中透露著悲哀與可憐。就是,這還是一個朝廷一個國家么。
怎么看,大明王朝都成了一盤散沙。實際上,如今的大明王朝朝廷體系早已崩壞,之所以還沒有坍塌,只不過是吊著最后一口氣罷了。
上至達官顯貴,下到衙役走卒。無不變著法兒撈錢,隱匿百姓戶口,大戶們則是官商勾結。最后,把所有的壓力都給了那些底層的平民。
對普通百姓無所不用其極的壓榨,百姓們早就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而卻喂飽了官員和大戶們,百姓不反在怪。
太祖皇帝朱元璋時期制定的那一套律法,到如今早已不適用了。一個堂堂的三品大員,他的俸祿甚至還不如一個小商販賺得多。他不撈錢怎么辦,不貪污怎么辦。
無非就是那些所謂的清流支柱做的上流一些,還知道收斂。而大多數官員,則趁機中飽私囊。你不貪別人就貪,何不肥了自己的腰包呢。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說的養兵并不是讓士兵啥也不干混吃等死。也不是說,讓士兵每日操練,打仗的時候才上戰場。
世上哪有這么好的事,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即便是軍營的將士,無戰事時也得生產勞動。不然,數萬編制的軍隊,怎么可能生存下去。
只有在農閑的時候,士兵們才會白晝早起,梳洗畢,各團聚一處,將所給號令,逐款聽一識字人講說一遍。早飯畢,各出當差放馬買賣等事。午間休息,或坐或睡,務在安閑。日西,各于便處習學武藝,或學弓馬,或學披甲,至昏而止。
當然,劍拔弩張時期真守邊關的將士除外。他們必須時刻備戰,防止外敵入侵。
平日里,比如說三大營的軍隊。他們有自己駐扎的防區,無戰事之時除了訓練,就是從事生產勞動了。
種菜、砍柴、打水、遛馬、修筑城墻、從事農業生產等等,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障軍隊的開支。
三大營多少人,二十萬。那是號稱二十萬,實際上在編人員不過十五六萬的樣子。真正能拉到戰場上打仗的,十多萬人。
剩下的人干嘛,后勤啊。必須有強大的后勤保障,軍隊才能有戰斗力。
北京城二十萬三大營將士,每天吃掉多少糧食。他們的吃喝拉撒,軍餉糧草開支從哪里來?這些都需要錢,都需要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