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朝廷。縣官不如現管,更何況還是那在皇宮里的皇帝老子,皇帝怎么會知道。就算是知道了又如何,朝廷把這些人安置在這就完啦?我們的吃喝拉撒誰管。”
“就是,這位爺還是莫要多管閑事惹禍上身的好。這種事,多了去了。”
如不是衙役們看到朱興明衣著華貴不敢得罪,怕早就破口大罵了。
來福見狀,連忙從袖中掏出一錠十兩的銀子塞給衙役:“這位差爺,我家老爺心善,這稅我們替他交了,您高抬貴手。”
衙役掂了掂銀子,滿意地笑了,露出幾顆發黃的牙齒:“還是這位爺明事理。走!”
說罷帶著手下揚長而去,靴子聲漸漸遠去。
女真老者跪地磕頭,額頭碰在石板路上發出悶響:“多謝恩公,多謝恩公。”
朱興明扶起老者,沉聲問:“老丈,這種情況很常見嗎?”
老者淚流滿面,用臟兮兮的袖子擦了擦臉:“大人明鑒,我們南遷來此,處處受欺。官府收稅不說,漢人百姓也常搶我們的獵物,占我們的地。稍有反抗,就被誣陷造反...”
他四下張望,壓低聲音:“唉,當初那邊不愿南遷的部落,他們才是有自知之明啊。只知道,小老兒就算是死在了東北,也絕不南遷、”
朱興明臉色陰沉,問題就出在這兒。
你以為你施的是仁政,你以為這些人都會對你感恩戴德。
這些,不過都是你的自欺欺人罷了。
新政的實施,哪有這般的容易。
接下來的幾日,朱興明走遍了城南的部落聚居區。所見所聞令他震怒不已。南遷部落被漢人官員層層盤剝,被普通百姓肆意欺凌,生活困苦不堪。
所謂的"安置土地"多是貧瘠之地,發放的種子也多是陳年舊種。許多部落民眾生活難以為繼。
在一處破敗的村落里,朱興明看到一個溫克族婦女正在用樹皮煮粥,鍋里幾乎看不到幾粒米。詢問得知,她丈夫因抗議漢人強占獵場被打成重傷,無錢醫治而死,留下她和三個年幼的孩子。
“大人,我們部落三百多人南遷,如今已死了四十多個。”一位老者悲憤地說:“早知如此,我們寧愿戰死在草原上!”
夜幕降臨時,朱興明站在一處高坡上,望著下方星星點點的燈火。夜風吹拂著他的衣袍,也吹不散他心頭的怒火與愧疚。
“陛下...”孟樊超欲又止。
“回宮。”朱興明只說了這兩個字,聲音冷得像冰。
其實朱興明有些以偏概全了,大多數的部落安置還是到位的。
只是極個別的例子,出現這種情況。
但是時代中的一粒沙,落在每個人的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回到宮中,朱興明立即召見內閣首輔張定。時已深夜,但皇帝的命令無人敢違抗。張定匆匆穿戴整齊,乘轎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