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事自然讀書人更了解,所以齊修遠把翰林院的學士召進宮商議這個圣旨應該怎么寫。xinЫqi
寫好了圣旨卻不是立刻發出去的,齊修遠需要一個契機,只是還沒等他運作,程朱理學一派的人就義憤填膺的鬧了起來。
其中以朱家人最為憤怒。
朱熹才逝世沒幾年,他雖然也在朝為官過,但官職并不大,但他對朱家的影響力卻不小。
因為他注解四書,他在江南一帶被崇為圣人,特別是寒門學子,提起他都尊稱一聲“朱子”,而其家人也受益良多,他們自然不希望朱熹的地位受到挑戰,所以幾位翰林學士的論辯傳出來后他們是最為憤怒的。
因為在論辯中,不少人都貶低四書注解這本書,這怎么叫他們不憤怒
但朱家最大的官也只有五品,連上朝的資格都沒有,自然不能當朝提出反對意見,所以他們就鼓動學生幫他們討回公道。
那些一直以四書注解為參考書的學生也害怕朝廷出“刁鉆”的題目,所以紛紛響應。
京城就在江南,所以皇上第一時間就知道了外面的動靜,他準備好的圣旨此時就派上了用場,為了能夠更明確的傳達圣意,齊修遠叫人在各地縣衙門口一遍一遍的誦讀。
齊修遠在圣旨中肯定了朱熹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對方為四書注解的確給很多學子提供了方便,有一些注解甚至很精辟,就是當世大儒也有所不及。
但這都是一家之,課本中的知識有些是有固定答案的,但有些卻是千人有千種解釋,還不沖突,朱熹給出的不過是千萬種解釋中的一種,他希望讀書人也要開拓進取,積極思考,而不是拿現成的答案糊弄別人和自己。
至于大家擔心的考題問題完全不是問題,因為除了策論,大部分題目依然會從四書五經中出,就算大家用的教科書,學的注解都是一樣的,鑒于各人思想,文采都不一樣,答案自然也不同,他們不會為了求異就出稀奇古怪的題目,這是科舉,為國舉賢才的考試,又不是兒戲。
但皇上也說了,如果百張試卷中九十九張的答案都差不多,而另有一張不同,只要不是錯誤的答案,考官自然會優先給他高分,所以他鼓勵學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照搬注解。
這個圣旨傳遍了天下,引起了眾多學子的討論,尤其是江南學子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朱家人和程朱理學一派的人有苦說不出,因為皇帝并沒有說朱熹不對,他贊揚了朱熹,只是覺得大家不該只認一本書的注解。
而其他流派在這時候洶涌抬頭,遏制住了程朱理學的反抗,讓派別之爭消弭于無形。
說到底還是因為程朱理學剛剛抬頭,還沒來得及站穩腳跟就被穆揚靈一個無意的舉例拔起來了,如今以朱熹的書為教科書的也不過是年紀在二十五歲以下的學子,并沒有成長為一派官員,所以勢力有限。
而且,他的書也只在江南備受推崇,在其他地區剛剛抬頭,還沒來得及盛行,所以這一場風波才能來得快,去得也快。
但齊修遠卻留心起讀書人來,雖然他們沒兵馬可以造反,但引起的混亂依然能夠使國家損失不少,而且因為讀書人掌握著論,更易挑起百姓的恐慌。
齊修遠沒當過皇帝,但也知道任何領域都不允許一家做大,不然皇權很容易被限制或旁落。
讀書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