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者,利之和也。”在眾人的目光中,趙行德繼續道:“若只是虛大義,一切便成了空中樓閣。所以,天下大義,必須有個落腳之處。朱先生所,夫婦人倫,穿衣吃飯,這是天理。趨利避害,這是本心。而天下大義,便是天下人利之和也。既然高遠之處渺茫,為何不從底下實在之處著手,以天下人人之利為根基,確立基本的制度。順天理,制人yu,正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根基之處一層層做上來。百姓得保其身,固其益,趨其利,方能安享夫婦人倫,穿衣吃飯這些,順著天理而活。這才是天下大義的根本所在。唯有認清了這一點,從鄉里,到州縣,再到朝廷,層層往上,每一層皆以此要,使百姓能保其身,固其益,趨其利。如是一來,人雖不能難知千里之外事,但切身的利害,卻不但清楚,而且必定是趨利避害的。蘇三得先生嘗,世人多愿得財、才、壽這三益,遠離窮、愚、弱三惡,而排斥盜竊錢財,蒙昧人心,傷害人身這三賊。周人所謂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歸根結底,還是要使人皆能保其身,固其益,趨其利,以此為要,人人平安喜樂,聚沙成塔,則天下大義得矣。”..
“人人平安喜樂,聚沙成塔,就是大義……”
馬援喃喃念著,他心中若有所悟,可又模模糊糊不甚清晰,好像抓住了什么,可往深里一想,又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的涌上頭腦。“不,不只是這些老套的。”馬援搖搖頭,再度將目光投向趙行德,期待他再解釋一下。
“千里之外,看不見的大義,飄渺難測,而看得見的大義,就在我們的身邊。”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耳目之內尚且不能澄清,還能指望解決千里之外的難題嗎?若世間一切屋宇都灑掃干凈,那天下也就干凈了七八分了。這是聚沙成塔的道理,也是小事不做,大事難為的道理。所以,天下大義,根本著落還在維護每一個人的利益之上。”
“若將天下大義的根腳扎在民本二字上,則舉一綱而萬目張矣。”
“孟子之道,民為本,不僅僅是一句虛。”
“民為本,這里面藏著真正的天下大義之道”
“民為本,并非僅僅把萬民當做放牧的牛羊,也并非僅僅是一個仁政的結果而已。”
“民為本,不但是仁政的根本,更是實現天下大義的坦蕩通途。”
“使天下百姓,包括你我在內,人人皆能保其身、固其益、趨其利,而不靠為上者的仁慈,施舍,這是真正的以民為本。天生一人,兩對耳目,一副心肝,皆為此一人之用。只有以民為本,使才能使人各逞智力,各出氣力,各盡其才,方才能真正達到天下大義。這才能叫做,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正為如此,舟山先生倡學校推舉州縣學正,以學正推舉丞相,自下而上,正是民本之道。民為本,社稷次之,朝廷者,鄉里,州縣,六部,丞相,層層向上,一切都是民本之輔弼,要之任,在于確保百姓能‘保其身、固其益、趨其利’,而不是與之背道而馳。民本也者,天下一家,天下人能保其身、固其益、趨其利,就等于各自坐著主人之位。丞相者,若管家而已,官員者,執事而已,胥吏者,仆役而已。君為客為輕,尊貴但垂拱而治已矣。”
“天下大義,應當落腳在百姓‘保其身、固其益、趨其利’這三者之上”
“適才說到,人皆愿趨利避害,則天下百姓,必以為大義之敵為我之敵,大義之害為我之害。人人張其耳目,竭其心智,大義與千萬人之利益切身相關,而一切盡在天下千萬人耳目之前,奸賊梟雄,不但難以遁形,一旦敗露,則人人yu除之而后快。如此一來,仁者愛人,復將天下大義落腳在每一個人,朝廷為政與民有益,百姓復又各出氣力,齊心維護天下之大義,如此一來,天下人之耳目,天下人之氣力,天下人之心智,皆為大義所用,若涓涓之溪流,終將匯成大川碧波萬頃,浩浩湯湯奔流入海,試問世間,有誰能阻擋天下大義?”
趙行德語氣平緩,甚至沒多少起伏,然而,水師軍官,離州士紳,無不全神貫注聽著。馬援攥著拳頭,目露激動之色,不住地點頭。這番話可真振聾聵。趙行德久已不在軍中會講傳道授業,眾人也就沒抱太大希望,沒想到,今日居然闡出這樣一番宏論。
孟子在宋儒當中最為流行,許多儒生都自稱孟儒,也最為世人所接受。
“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早已成了口頭禪,甚至在茶樓酒肆中都是時常有人念叨。然而,趙行德這一番闡,如同他當年重述道德之辨,君子之道一樣,前人之所未,這如同打破了一層看不見的壁障一樣,打開一片天地。眾人才恍然大悟,每天打轉的屋子外面,一墻之隔,竟有著這樣一個聞所未聞的闊大空間,民為本。學校推舉之說,不過稍其意而已,直到現在,才稍見全貌。只是驚鴻一瞥,景色已令人心神俱醉,流連忘返。
“人人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