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馬援握著鼓槌的手緩慢遲疑下來,就在五步以外,鄧素分開了嘈雜的人群,出現在面前。師道尊嚴,鄧素對門生又是以嚴厲著稱,平日時常教導馬援、賈元振等人要戒輕浮,慎慎行慎獨,每日三省吾身。如今這般張揚的意態落在座師的眼中,縱使正在熱血勁頭上,馬援也惴惴不安不安起來。京城中理社士人,又以鄧素的聲望最高,眾人見他到來,不但自覺地讓開了一條路,還暫時安靜了下來。
宣德樓上,童貫驚疑地問道:“這些刁民怎么不敲鼓了,難道要沖撞宮門么?”官家派他前來查看登聞鼓前刁民鬧事的情況回稟。這數以萬計的人群情激奮的場面,讓童貫情不自禁地想起兩軍交鋒的戰場,刀槍劍戟排山倒海而來的情形。現在鼓聲莫名其妙的停了下來,童貫反而驚疑不定了。
“是鄧侍郎上去勸解了?!币粋€小黃門低聲道,這時童貫也看到了鄧素的身形。適才山呼海嘯一般的場面,因為小小一個侍郎的出現,居然出現了暫時的安靜。即便鄧素是奉旨前來勸離士人百姓的,童貫心底里也生出一股嫉恨來。
鄧素頭戴巾帽,身上穿的是閑服,他緩緩走到登聞鼓前,右手伸出,沉聲道:“給我!”
“恩師,”馬援面色一滯,猶豫了片刻,終于把手中的登鼓槌遞了出來。“鄧侍郎!”有人大聲道,“我等是向圣上請命,不可屈膝求和!”“鄧先生,議和一出,河北蒙難的父老就冤死了??!”許多理社的士人紛紛涌上前去。
在眾目睽睽之下,鄧素從馬援手中接過鼓槌,忽然,反手一抽,鼓槌“咚”的一聲敲在登聞鼓上。眾人原以為他是來勸解的,這時都大吃了一驚。
宣德樓上,躲在城垛后面朝下觀望的的童貫差點驚得跌下城頭。
“三綱五常,圣上如父,忠孝之意相通,是故在朝為忠臣,歸家為孝子。”鄧素沉聲道,“何為不忠?何為不孝?先賢有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今日圣上受奸邪蒙蔽,有遣使議和之舉,忠臣孝子,當面折廷爭。張明煥曾,士大夫讀圣賢書,受朝廷俸祿,只為天下人守道義二字!萬不可曲意奉承,陷圣上于不義。”
他一邊對著萬眾說話,一邊敲擊登聞鼓,“咚”“咚”的鼓聲,有節律地和話語聲相應,底下數千士子聽得如癡如醉,賈元振心下嘆道:“今日方知吾師!”眾多汴梁百姓更是奉若神明。鄧素把話講完后,復將鼓槌遞給馬援,拍了拍他的肩頭,沉聲道:“好好做!”
“是!恩師!”馬援大聲答應道。加倍用力地擂起鼓來,鄧素也退入人群中,面沉似水地和請命士民站在一起。剛剛平靜下來的人群,再度出排山倒海一般的請命聲,有人高聲喊道:“議和萬萬不可,大宋萬勝,萬萬勝!”又有人開始喊:“吾皇萬歲,萬萬歲!”“大宋萬歲,萬萬歲!”“大宋萬歲,萬歲,萬萬歲!”這萬眾一心的呼聲,如同暴風驟雨一般席卷整個汴梁的天空!
宣德門樓上,童貫咬牙切齒道:“果然是鬧事出身的,鄧素平常看似馴順,連老夫也差點被騙了,這是欺君之罪!這理社中人個個可殺!”他腳步匆匆地奔回去覆命。
趙丞相府上,如臨大敵,大小府門都已經關閉,還有家仆手握棍棒等物看守,生怕被鬧事的百姓打上門來。只偶爾有探聽出去探聽情況的仆人回來,才從西邊側門開條小縫兒放進來。
當朝丞相趙質夫臉色蒼白,問道:“在宮門口鬧事的人可都散去了么?”
“還沒,”家仆低頭不敢直視相爺,秉道,“圣上著禮部侍郎鄧大人前往勸解,誰知鄧大人竟然和鬧事的士子站到一起請命,現在宮門前面的人越的多了。開封府請三衙調兵平亂,邵樞密搬出祖宗制度,敲登聞鼓事者,須由陛下親自決斷,否則便是阻塞路,蒙蔽官家的欺君之罪,也給打回去了?!?
“邵武,”趙質夫眼中透出一絲陰狠之色,“你這是要老夫的命啊。”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