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中靜默了良久。膽氣豪壯的文臣大多主戰,如樞密使邵武,鴻臚寺少卿李若冰等,本身反對城下之盟,絕不愿去求和。而主和的文臣又畏懼遼人兇狠,朝中已經有參知政事秦檜被俘,出使遼營即便不被殺害,也很有可能被扣留。更沒有派武將為使者的道理。因此,垂拱殿中二十幾名朝廷重臣,竟然無人主動請纓,于是趙質夫舉薦禮部尚書馮澥為使者,鴻臚寺少卿李若冰為副使。
趙柯同意后,親自叮囑這兩位,到了遼營后,凡事都要隱忍,萬萬不可逞強觸怒遼軍。不管遼人提出什么條件,都不可一口回絕,朝中可以從長計議。為了體現本朝求和的誠意,嘉勉兩位使臣,特意將馮澥加參知政事,李若冰遷鴻臚寺正卿。馮澥與李若冰雖然未必愿意,卻也不能推辭。
朝臣不能讓陛下收回成命,然而,遣使求和的消息傳了出去,頓時在汴梁城中激起軒然大波。遼軍南侵以來,殺戮極重。河北州縣,但凡被遼軍攻破,無不屠戮一空。汴梁人情寬厚,好不平,聞之無不切齒痛罵。朝廷大軍屢戰屢敗,但普通百姓多以為遼軍不過趁我朝無備而已。大宋有六千萬士民,只要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一定能打敗遼軍,不失體面地結束這場戰事。這時,朝廷突然傳出求和的消息,給滿腔熱血澆下一瓢涼水,百萬汴梁士民,深感屈辱者有之,惶恐不安者有之,憤憤不平者有之。民間的謠越來越離譜,有的說不管是割地還是賠款,遼軍要多少都會答應;有的說朝廷欲效仿晚唐的舊例,汴梁城內子女玉帛都歸遼軍所有,只求耶律大石退軍;還有的說,官家準備南逃,汴梁城四門打開,仍由遼軍洗城滿意離去。種種說法越來越離奇,矛頭更直指丞相趙質夫,殿前太尉童貫等人。
太學鳳鳴齋內,劉文谷和其他十幾名太學生正夜讀經書,劉文谷面前擺著一本翻開的“中庸正義”。齋舍門“咣”的一聲被撞開,劉文谷抬頭望去,賈元振和馬援裹著一陣寒風闖進門來。見眾多同窗不滿地看著二人,馬援滿臉悲憤,高聲道:“朝廷將遣使向契丹求和,天下將亡,你們還讀什么書!快同去敲登聞鼓,跪請陛下收回上諭!”
短暫的沉默了片刻,被這個消息驚呆了的太學生才回過神來,好幾人破口罵道:“哪個奸黨主張求和,當斬之以謝天下!”
“登聞鼓!登聞鼓!”“去宮門請命,官家收回上諭!”
“再這樣下去,天下就要亡了!”
“什么,朝廷要遣使求和?”劉文谷臉現不可置信神色,太丈夫威武不能屈,寧折不彎,契丹侵我土地,殺我兵將士民,掠我子女玉帛。哪怕拼到最后一兵一卒,朝廷焉能屈膝向契丹求和!劉文谷只覺渾身的血都涌到頭腦里,不由自主地站起身來,大聲道:“敲登聞鼓去!”郁積已久的不平之氣,在一瞬間激了出來。若不去宮門口敲登聞鼓,只怕滿腔熱血都要爆裂。
“文死諫,武死戰!”賈元振高聲道,“拼卻一死,要讓官家收回成命!萬萬不可屈膝求和!”
三千多太學生們奔走相告,相互邀約,連夜趕往宮門陳情,請官家收回圣諭。
汴梁的市井百姓聽聞此事,有的相對涕泣,有的彷徨無助,有的跟著太學生成群結隊去宮門口。幾個時辰之內,宮門口御街上聚集的百姓數以萬計。開封府衙役開始還以窺伺宮禁為由,想將百姓從禁宮門口驅趕開,誰知剛剛出聲,便被聚集起來的百姓遷怒,群情激奮之下,差點將幾個跑得慢的衙役打死。御前班值只管把守宮門,阻止亂民擅闖宮禁,宮門外鬧翻了天也不管。而開封府請三衙調禁軍平亂,樞密使邵武本身卻是主戰不主和的,反將開封府尹訓斥了一頓,開封府便再也不敢管這事情。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