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保護性耕作在蓄水保墑,培肥地力,防止揚塵,保護環境,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顯示出了良好的成效。青海省互助縣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蔡朝清認為:“農民正是切身感受到了保護性耕作在減輕農民耕種強度、降低成本、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對保護性耕作由最初的不接受到小范圍接受,到目前的大多數人接受”。
“我們縣上從2oo3年引進試驗示范免耕播種,剛開始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時候是每畝給農民補助17公斤化肥,我們無償地提供農機具開始推廣。有一些農民他對這種新的耕作方式還不太了解,所以很多人是觀望的態度,有一些顧慮,就是說,試驗示范造成減產怎么辦?我們給農民承諾:如果低于農民傳統耕種的產量,我們給他進行賠償。通過幾年的推廣,農民在保護性耕作項目當中得到了實惠,節約了成本,增加了產量,這樣的話,農民對這項技術就開始接受了。從我們過去提供無償服務,現在農民自己通過國家的購機補貼,自已掏錢來投資購買這種先進的保護性耕作農業化機具?!?
據了解,保護性耕作具有多方面的培肥地力作用,還可以減少風蝕和水蝕帶走大量肥沃的表土。通過殘茬還田等方式,可直接消化7o%左右的當季作物秸稈,明顯減輕焚燒帶來的污染與資源浪費,形成“秸稈還田--肥田增產--再還田--再增產”的良性循環。青海省互助縣農機技術推廣站工程師竇全興進一步解釋說:“保護性耕作,實際是現在說的”循環經濟“的耕作模式,它可以用多種方法精心耕作。合理利用土地的自身涵養能力提高農作物所需肥力,從而降低投入”。
不僅如此,保護性耕作在用農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的同時,采用機械免耕播種,最大程度地減少土壤耕作,并以機械措施或農化技術控制雜草和病蟲害,具有明顯地抑制耕地揚塵揚沙、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中國青海省是長江、黃河及瀾滄江的源地,在中國西部及全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青海省農牧廳農機處處長孫長保特別強調說:“保護性耕作對青海省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增強地區生態韌度等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意義尤為重大”。
“因為根據科學家們這幾年的觀察,他們一致認為,7o%以上的沙塵暴的揚塵是來自裸露農田,生態效益就是說減少風沙?!?
孫長保還說:保護性耕作方式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量5o-6o%,減少土壤流失8o%左右;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增加土壤有機質o.o3-o.o6%;提高糧食產量13-16%;降低作業成本2o%左右;減少大風刮起的沙塵暴6o%左右。孫長保告訴記者:“目前青海省保護性耕作逐漸步入了良性展狀態,已經在1o個縣推廣免耕播種面積2o萬畝?!?
2月24日,記者在合陽縣坊鎮坊西村的15oo畝保護性耕作示范方田中看到,綠色條狀的麥田色正、苗壯、分蘗旺,一點不顯旱象。
天氣越旱,保護性耕作的優越性越突出,這是渭北農民的基本評價。在13o多天持續干旱的情況下,常規播種的麥田苗弱、苗黃,大多小麥已降到三類苗,而保護性耕作的千、萬畝方田大多數仍保持在一二類苗,對比非常鮮明。
保護性耕作是與傳統耕作完全相反的模式。采用機械方式進行秸稈還田覆蓋,不犁地,直接播種,隔3年深松1次,以利于土壤蓄水,減少蒸騰。農業專家認為,該模式是北方克服干旱制約,展循環農業最有效的方式。我省渭北小麥占全省面積近14。在一年一收的旱作區,去年保護性耕作的麥田達75萬畝,分布在渭北2o多個縣區市。韓城龍亭鎮城北村的老農徐金福告訴記者,在今年罕見的干旱天,保護性耕作對比效應格外突出。記者從省農機局獲悉,在渭北一年一收的旱作區,與前年比較,全省新增保護性耕作面積達18萬畝。
該模式的抗旱性能非常明顯,千陽新西村剛測定的小麥保護性耕作田,從地表到下面2o毫米的水分含量達12.2%,高出傳統田1—2個百分點。韓城城北村該模式的小麥單株分蘗、次生根育也非常明顯,比傳統田高2—4個和4—5個。
小麥保護性耕作的增收節約原理與陜西省著名旱作專家李立科的秸稈覆蓋學說不謀而合,兩者都充分利用黃土高原綿土層蓄水好的條件,用上料莊稼的全部秸稈覆蓋耕地,以減少蒸騰。加上保護性耕作對耕地折騰少,使原本時空不勻的天雨得到充分利用。秸稈還原耕地還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機質,節省投入。從全省6年的規模實踐看,保護性耕作一年至少減少翻、整地兩次,畝均節省農戶開支2o元以上。合陽農機局局長張景現說,像今年的干旱,對比傳統田每畝至少增收8o公斤,保護性耕作每畝可節支增效65元沒一點問題。(記者李佑民)
天還沒有亮全的時候,我就得騎著車子出門,那陣子會和許多下地的驢狹路相逢。在村子里每一個牲畜都有自己的干頭,人不會因為閑著沒事去花功夫養一頭閑在圈里的驢。在許多個早晨之后,我們象鄰居一樣彼此熟悉了,我能靠鈴鐺的響聲辨別出這是那家的牲口,然后和走在牲口后面的主人打個招呼,驢也能認人,起初他們看見我騎車子過來了會驚,給我讓道,慢慢他們熟悉后就不管我了,它們知道那個對面騎車子過來的是個半大小子,它們霸道的朝著我橫過來時,我就得給他們讓道。
我中午回來的時候,一進村口,就會看見早晨那些和我狹路相逢的驢都歇在地里,他們的主人在犁地的半道上把它們和他自己都停了下來,在田地里的任何一個地方,他們可以很隨便的把自己安頓下來,在他們眼里,回到家里和在田地里沒有區別。它們揚一揚頭,用它們碩大的眼睛朝我瞅上兩眼,它們不知道我這一早上都干了些什么,以為我是村子里的2流子沒事閑著晃蕩呢??晌覅s能清楚的看見他們一上午犁了幾步地。
在村子里,除了那么幾個人以外,每一個牲口和物件都會有他們的用處,一棵蟲子會和一頭公雞一樣早起,爬向下一棵水嫩的菜葉,而一塊胡機也會在一個雨后的上午被一把鐵掀壯烈的敲碎。
犁一晌地的時間在牲口的眼里就是一個工作日,它們埋頭嫉走,只顧著早早的犁完了好回圈里等主人給他們上料。一些四個牙口的年輕牲口精力旺盛,在地頭回犁的時候,他們會朝對面地梗上的母驢嚎叫,把自己黑不溜秋的家伙吊下來,在空氣里來回伸縮。年輕牲口和年輕的二楞子男人一樣,它們在地頭上看見別家的母驢和他們的主人在地頭上看見趕集的鄰村媳婦一樣,都會舉動異常。
地如果不犁可以經年的荒下去,等你在有時間到上面去走走的時候,現那里長滿了野草。它不會因為人不去耕種而什么都不去生長。他比人和牲口更勤快和自覺。
可一旦犁起來,就永遠也犁不完。一畝和十畝一樣,十畝和一百畝一樣。分別擁有一畝和一百畝地的人都會在比中秋更早的某個晌午完成他們一年的耕種,然后卸地回家。地多的人不會因為地多而比別人結束的更晚,地上的人也不會因為地少而比別人結束的更早。沒有人會因為這些滋生怨,田地的會把一年的那些時間公平的分配給在他們上面來回行走的人和牲口。
記憶里,犁,時不時地閃來、晃去,叫人難以忘記。
聽到驚蟄春雷響、冰河解凍聲,犁就早早醒過來,及早動身,準備去春耕。從牛羊圈土墻木釘上取下來,或從堆雜物房角落里抬過來。農家院落里,灑落著明亮的陽光,暖融融的。坐在院中間老果樹下小木方凳上的父親,懷里攬著犁,這里瞧瞧,那里看看。見松動處,手持斧頭,鑲幾片木楔,敲打敲打,拾掇緊湊。末了,拿一片碎碗的磁片,咯吱咯吱刮犁鏵上的銹跡,不大工夫,鏵片變亮了,明晃晃的,反射著太陽的光。磨禿了鏵尖的,得去集市買一個換上。多年用過的犁,湊合著還可以用了。
印象里最早的犁,除了鏵外,全是木制的。就近村莊的木匠,砍來或買來榆木或果木,用鋸截的截、刨推的推、鑿打眼的打眼,不上一天工夫,做成了這種光亮鮮美的犁。用架子車拉到集市賣,很搶手,不多久便完了。買來了犁,還得去生資商店買上鏵,按規定位置鑲上去就行。
在歡快欣喜的氛圍下,春耕開始了。人們窩了一冬,巴不得早早來到照著陽光的田野,享受陽光的溫暖。一家大小都出動了,牽騾馬的、抬犁的、用架子車拉精肥種子的、拿栲栳的,說說笑笑,愉快地向田地走去。
冬天的積雪早消光了,融水變成了地氣,蒸氣一樣在地表彌漫。沿田埂來到自家地里,套好犁,開始播種。前面?;蝌咇R拉,后面是扶犁的,再是撒種的、撒精肥的、撒草木灰的,前前后后一長串,快慢一致,相互配合,沿地邊來來回回耕種。
現在我的家鄉,農民耕地少,地是小塊,一家兩三畝,用播種機劃不來,仍用傳統的方式耕作。沒養牲口的,人拉犁耕種。壯實的男子一人拉,婦女或體弱些的兩人拉。大多都愿掏些錢,租別人的牲口來播種。地少了,養牲口少了,村里就出現了以耕種犁地為職業的人。他們平常喂肥養壯自己的騾馬,備好犁鏵,等著就近村莊的人來出租。
播種最為要緊的是扶犁的人。犁溝的深淺、犁溝與犁溝的遠近、度的快慢,都有嚴格要求。犁深了,種子出不來,泥土深處爛掉;犁淺了,種子或被陽光曬死、或被烏鴉等飛鳥刨出來吃掉。犁溝寬了,麥苗稀疏,麥稈少,打不了多少糧食;犁溝窄了,麥苗稠密,遇上雨水多的年間,刮大風時會倒伏,籽粒難以飽滿,莊家就要歉收。
播種時,犁一旦插進肥沃的泥土,扶犁的人或后面跟隨的人,只見鏵兩邊翻過去的濕土、犁溝,卻不見鏵的影子。鏵是在黑暗的泥土深處摸索著前行的。這有多危險??!人是睜著眼睛的,看到阻擋的大石頭,就繞過去。見了面前的滔滔大河,就轉到橋上走過去。但鏵就不能這樣了,它不長眼睛,不會說話,遇到麻煩就獨自硬扛著。誰都知道,土地的深處,有陶瓷瓦片、有樹根、有大石頭,一不小心,就會撞碎鏵片。這種事在我家鄉那里叫“打鏵”,是很忌諱的。出了這事,只得停下來,重新買來新的鏵,換上,才能重新開始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