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的“玉米莖穗聯合收割機”已申報專利項目,目前已轉讓進行產業化生產,填補了國內空白;研制的“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深松機”,在去年7月召開的全省機械深松現場暨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會上,25臺設備被搶購一空。
近期,省農機局著手對近幾年出國培訓成果進行全面總結,并制成ppt進行廣泛宣傳,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全省廣泛推廣應用。
俗話說:種地必須先耕地。這種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耕作法,2oo8年被15o團打破。該團突破這種慣性思維,配以新型農業技術,在收獲后的麥茬地嘗試著“免耕法”復播青貯玉米54oo畝,平均單產4噸多,畝增效近千元,實現了一年收獲兩茬的目標。
良繁4連職工王朵去年種植了1oo畝春小麥。去年7月6日小麥收割后,為了搶抓農時,團農技推廣中心和連隊沒有安排犁地,只是對她家的麥茬地進行了一遍旋耕,又在播種機前播行處加裝了干齒,干齒劃開地表的麥稈和雜草,隨后點播器把玉米種點播進土壤。直播完成后,立即鋪設小麥地用過的滴灌毛管進行滴水出苗,比用傳統犁地、平整土地再播種的種植模式節省時間12天左右。去年1o月6日,她家的復播青貯玉米開始收割,單產達到5.4噸,春小麥單產41o公斤,兩項收益遠遠過一季棉花的收入。
按照傳統的耕作方法,在播種前必須先犁地、平整土地,然后再把種子播下去。而采用免耕法,土地不翻不平,采用經過改裝的播種機(播種機前加裝小犁頭),小犁頭把地表秸稈、雜草撥開,深度恰好接觸泥土,然后的把種子撒在表土層內。由于表土層長期被作物覆蓋,一般較濕潤,加上微生物豐富,種子播撒后,利用節水滴灌技術,可以較快地芽,也很容易扎下根。而且,種子芽后,地表的秸稈和雜草恰恰成了呵護小苗的保護層。
15o團地處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由于受大6性干旱氣候和季節影響,一年只能種植收獲一茬農作物,傳統的耕作方式制約了土地產出率和職工收入。該團突破“種地必須先耕地”的慣性思維,大膽嘗試“不耕而種”,卻體現出了降低成本、增產、環保的眾多好處。
實施免耕直播法的農田,最初一兩年產量可能會略有下降,但是隨著地表秸稈殘留物形成的有機覆蓋層越積越厚,土壤質量會越來越好,農作物產量也會逐年提高。原因在于,作物秸稈覆蓋層既提供了肥力,又有利于保護土壤和保墑;土壤一旦翻耕后,最有肥力的表層沃土就會暴露在陽光下,迅被風化,隨后又被雨水沖走或被風吹走。免耕法使這層沃土得到了保護,而且殘留的秸稈不斷腐化,持續向土壤提供肥力。
另外,由于采用秸稈還田,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劑、高效低毒農藥控制雜草和病蟲害,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投入量,保護了土壤和環境。
更重要的是,免耕法使土壤微生物達到平衡水平,并由這些微生物承擔起“耕作”任務。收獲作物時,秸稈還田,對土壤形成一層保護層,保持了土壤水分,減少了人工灌溉,這樣既減少了機械耕作次數和能源消耗,又減少了水資源的消耗。實施免耕法,免去了翻耕的生產環節,省時、省力、省能源。
中國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青海省農業主要集中在東部農業區的河湟谷地和柴達木灌區,全省耕地面積88o多萬畝,在耕地中山旱地61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1%,由此決定了青海省旱作節水農業的基本特征。
2oo3年,青海省明確了展保護性耕作的目標和措施,先后在互助、湟中、興海等縣承擔國家級保護性耕作項目,剛察、共和縣承擔了省級項目,還有同仁、民和等縣也實施了縣級項目,這些縣相繼開展了小麥、油菜等作物的保護性耕作試驗、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并開始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經過幾年來的努力,保護性耕作保護生態、維護耕地和節本增效的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柴達木灌區
各位聽眾,我現在是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西山根村村民雷萬福家的耕地旁。在往年秋收過后,雷萬福在耕地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犁把耕地表面的殘茬和雜草翻到地下,等到來年春季通過耙、壓使地表疏松、細碎、平整進行播種。然而,現在(已經進入十一月份,)秋收已經過去了兩、三個月,雷萬福收割完了地里的小麥后不但沒有翻地,就連以往要收割后全部收走的秸桿也都留在了地里。對于習慣將秸稈取走喂牲口或者焚燒的農戶來說,將秸稈覆蓋在農田上意味著什么﹖用雷萬福的話來說,這種不用深耕細翻的懶漢種田方式,不僅省時省工省錢,而且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你們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免耕播種技術的?
雷萬福:大概有三年、四年了吧。
記者:它跟傳統的耕作技術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呢?
雷萬福:就是少犁一回地。我們傳統的種地是收割完了以后要犁地,第二年平整以后才播種,免耕播種不需要犁地,直接播種,犁地時拖拉機用的柴油省了,也省了力氣。
柴達木灌區
記者:就是少犁了一回地,省時省工了?
雷萬福:油也省了,一畝地看不出來,五、六畝就多了。
記者:拖拉機犁地的油省下來了,等于種地的成本降低了。你們家有幾畝地采用免耕播種技術了?
雷萬福:五畝。
記者:你們家種了哪些作物?
雷萬福:小麥、油菜。
記者:農作物的產量有沒有什么變化?
雷萬福:高一些。
記者:能高多少?
雷萬福:半袋子。”
河湟谷地
事實上,不少農民起初對保護性耕作持反對意見。保護性耕作也叫免耕播種,主要是針對當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過分耕翻作業,土壤在休閑期內地表長時間裸露,造成嚴重的土壤風蝕和水蝕,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現狀而采取的耕作改革措施。青海省互助縣南門峽鎮西山根村村委會主任劉應祿告訴記者:“因為保護性耕作與傳統的精耕細作截然不同:收麥子只割麥穗,收油菜只要菜籽,麥稈和油菜稈全部留在地里,任其腐爛;第二年春天,地也不翻,垅也不打,松松土就下種。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老漢們認為這是瞎胡鬧。”
“記者:免耕播種技術跟傳統的耕作技術相比的確有很大的差別,一開始的時候村民們能不能接受這種耕作技術?
劉應祿:不能接受,村里的老年人就不答應,他們說你們青年人這樣種田我們從來就沒見過。
記者:他們為什么不答應呢?
劉應祿:他們認為這樣種田產量不高。
記者:最后大家是憑什么來接受這個的?
劉應祿:經過幾年的觀望,看到這種耕作不用犁地,省錢省力,還能增產,一畝地可以增產4o多斤。”
要讓農戶真正接受這種全新的農耕方式,需要用事實說話。青海省互助縣農機技術推廣站工程師竇全興介紹:“由于作物秸稈和殘茬覆蓋地表,減少了雨水地表徑流和水分的蒸。另外,秸稈腐爛形成大量的有機質,對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在竇全興看來,保護性耕作省去了傳統耕作方法中的犁、耙、磨、壓等好幾道工序,每年至少畝均節省種植成本4o元,加上畝均增產作物2o公斤,采用保護性耕作每畝平均節本增收可達1oo多元。并且保護性耕作有利于降低株高,并促進莖稈的穩健生長,提高小麥的抗倒伏能力。
“保護性耕作這項技術與傳統的耕作農業播種的方式相比,主要一個特點就是取消了傳統的鏵式犁耕翻的工序,把秸稈在土地休閑期留在地表不翻埋在土壤里面,這樣對于生態和水土保持,土壤保墑有很大的好處,春季播種以后出苗快、出苗齊,成熟期趨于一致,有增產增收的作用。”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