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不是每日都有貴人會半夜三更的把人叫起來做事的,可人一旦醒了,自也不是立時睡得著的。多慮多思的習慣融入了骨子里,總是會下意識的盤復一番今日遇到的種種事情,約莫小半個時辰,盤復到身體實在疲憊了,才能再次睡去。
眼下不似在宮里,不需盤復這么多的事。可自己那身體多年養成的要等上小半個時辰才能再次睡去的習慣還在,趙司膳睜眼看著被雨點不斷拍打,用湯圓的話來形容就是恍若砸門似的雨聲,看著那雨珠在窗面上滑下,滑出一道又一道濕漉漉的水痕,下意識的嘆了口氣。
靖云侯府里自沒有那么多的明爭暗斗需要她盤復了,眼下需要她盤復的,也只有往后的生計問題了。
當然,即便是已仁至義盡的照顧到極致了,按說不用再去理會趙大郎夫婦了,有些事擺在那里,卻也不能閉眼全當看不見。雖然未必會直接插手,可很多事見的多了,也已能早早對所謂的結局有所預感了。
被關押在牢房中的趙蓮以及趙大郎夫婦……會遭遇到的結局,趙司膳心里已然有了猜測。
講道理,苦口婆心的勸嗎?若是講的通,勸的動早就勸了。那些簡單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面對那般大的一只天上掉下的大餡餅,實在是守不住內心的心動罷了!
“竹籃打水一場空。”趙司膳看著頭頂的床蔓喃喃,“她又不是瞎的,傻的,感受不到那什么鄉紳公子的態度,知曉對方并不在意自己這個人,只是想著肚子里有個金疙瘩傍身罷了。”
只是對方究竟在不在意這金疙瘩,單從對方的態度也能看得出來。若是當真在意,又怎會讓金疙瘩跟著趙蓮這個母親入獄,受那牢獄之罪?
甘愿被抓交替的,多是覺得自己命硬能賭一賭的。
可事實卻是很多人的命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那般硬,能輕易躲過這被抓的交替。更有甚者,便是當真扛過了這一劫,出來后,面對那鄉紳父子,賭那鄉紳父子重諾,一諾千金的肯兌現自己的諾?
想到自溫明棠那里聽來的那位大善人口口聲聲的“重諾”,那滿口‘仁義道德’的善舉將先前那對死去姐妹花的父母劉老漢夫婦折磨成那般的‘重諾’?
說句不好聽的,便是他重諾,哪個又知曉他重諾之下,給予你的會是什么?金疙瘩里頭會不會藏了毒。
翻了個身,眼下想這些,趙司膳當然不是為了琢磨這些自己早已看明白的道理和事情的,而是遇見到了最有可能的結局。
經此一事后,被打破了一步躍入云端的美夢,哪怕周圍的街坊鄰居不笑話,當然,事實是面對趙大郎夫婦這等素日里口碑便不怎么好的人,多的是人來看笑話。
可即便周圍所有人都不笑話他們,眼看美夢破碎,又被那鄉紳父子如此一番拿著根蘿卜反復吊胃口的折磨心志之后,本就不是什么好的,愛貪便宜的趙大郎夫婦并不見得會改,甚至極有可能因美夢破碎,眼見那‘富貴’無望,而變的更為瘋魔。
比起不曾得到過,體驗過,只遠遠看著,幻想過的‘富貴’,那等當真見了富貴,享受了幾日富貴卻又被丟出去的,往往比起原先不曾享受過的更為不平。
她在宮里曾見過那些生的嬌俏的宮婢,原本只覺自己生的嬌俏,并不比有些娘娘差,卻沒有娘娘命,雖感慨命不好,可還是認真做事的,心性也尚處于尋常人之列。可若當真一朝入了天子眼,成娘娘了,沒過幾日,又因著種種后宮齟齬手段被奪了位份,這一起一落的打擊之下,大半都會似變了個人一般,變得更為瘋魔。
至于趙蓮……若說原本身上還有些尋常可愛小娘子的心性,若是當真運氣福分不夠厚,到了那一步,沒了尋常小娘子的可愛心性,也不知會變成什么樣子。
趙蓮好嗎?當然不算什么好人!甚至還會被不少人指著鼻子指責‘想高攀’,可……誰不想過好日子呢?又有多少人一開始便有那般堅硬的心房,有那般的勇氣,敢于正視面前自己的‘良人‘實則是個不良的,而有勇氣拒絕呢?
她見過的良人不良的娘子們多數并不是第一次發覺對方不良便能立時斷絕與對方的來玩的,而往往是寄希望于對方能改,可能改的又有多少,多的是糾纏多年方才離開,甚至蹉跎了一生的。
趙司膳躺在床上翻了個身:趙蓮這樣的小娘子不少,甚至還可說很多。可若是當真發生了這等事,難道錯只錯在似趙蓮那等小娘子一個人的身上嗎?
是誰……明明根本沒將她當回事,也早打定了主意拿她來躲災,躲過這災,便將人隨意丟棄了呢?
那從一開始便只想著將人拉進美夢里呆幾日便將人踢出去的,豈不更壞?
人性……哪里經得起他這般一來一回,一起一落的折騰?
這般反復來回折騰,讓人反復感受著人性之惡、人性之自私,被反復愚弄、嘲笑過后,不說趙蓮這等本不算太好的小娘子了,便是個良善些的,被騙被欺辱至絕望了那么多次之后,又哪里還敢再信任旁人?
那般戰戰兢兢,互相不信任,互相提防,互相爭斗的感覺……同先帝在位時的宮里又有什么不同?誰見了不說一聲‘烏煙瘴氣’?
若是沒有這遭事,或許趙蓮一直都會是那個尋常人的心性壓制住了惡性的小娘子,可眼下,有人卻肆無忌憚的將她心里的惡放了出來,至于那被自己放出的惡會沖向何人,那些鄉紳不在乎,因為在他們看來,趙蓮的惡無論如何都是傷不到自己的。
尋常百姓,欺負就欺負了,還能如何?至于百姓不甘……以這些鄉紳祖輩多年的經驗,這些被他們欺辱之人不甘之后,泄憤的對象,多數時候并不是自己,而是更弱者。
趙司膳想到溫明棠說過的一個不知哪里的賢人曾說過的話‘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弱者憤怒,揮刀向更弱者’。那些玩弄人性的鄉紳或許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卻并不介意引起人性之惡。雖然百姓的數目多了,會成為可以覆舟的勇者;可若是單獨的百姓,尤其還是似趙大郎、趙蓮、劉老漢夫婦這等單獨存在的百姓,卻是實打實的弱者,尤其還是為人詬病,品行并不端方的弱者。鄉紳自是敢肆無忌憚的欺負他們,因為知道這些人是真正的‘弱者憤怒,往往揮刀向更弱者’,那火多數時候燒不到自己身上。
深深嘆了口氣之后,趙司膳躺在瓷枕上闔眼翻了個身:原先的趙大郎夫婦以及趙蓮便已足夠讓人警惕了,經此一事后,怕是更要小心他們了。也不知經由這童大善人父子的一番‘教導’之后,這一家……會變成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