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秀靠前:“義父,是我。”
張獻忠輕咳一聲:“秀兒,你這孩子魯莽。凡事目光要看的長遠一些,不可計較眼前的得失,你可明白。遇事不可太過偏激,要三思而行。”
李文秀似懂非懂的點點頭:“義父,我知道了。”
不得不說,張獻忠看人的目光還是很準的。李文秀,早年一直追隨張獻忠,受封為撫南將軍,與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并稱為四將軍。獻忠死后,與孫可望等率大西軍余部數(shù)萬人,進軍云貴,聯(lián)明抗清,在清軍大舉進犯西南前夕去世。
人性是復(fù)雜的,劉文秀是一個處于一個非常矛盾的狀態(tài)。在軍紀方面,本身他也算得上是治軍有方,但有時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
打仗的時候勇冠三軍,然而戰(zhàn)術(shù)指揮上總是棋差一著。屢次作戰(zhàn)明明能贏,卻到最后總是不盡如人意。
李文秀太過計較與眼前的得失,不過此人也還算不錯。他之前曾經(jīng)屠殺過武定,后來深以為恨事。每每思及,總覺愧疚。
那個時候的流寇,打仗殺人家常便飯。甚至于屠城濫殺無辜更是不在話下,大明的百姓深受其害。被很多人稱之為殺人狂魔的張獻忠,這種事沒少干。李文秀,也曾在武定干過這事。
文秀儀度溫雅,柔和謹慎。入滇之初,曾屠武定,已而悔之,自是不妄殺一人。-南明史·劉文秀傳。
而孫可望此人就有些小肚雞腸,正如張獻忠所,我看完爭強好勝。想的多要的更多,說白了,孫可望非池中之物。只要給他更大的平臺,他立刻就會跳走。后來,此人投降了滿清,可以說是令人不勝唏噓。
張獻忠最后又看向艾能奇,艾能奇,陜西米脂人,是明末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闖王李自成的同鄉(xiāng),也是八大王張獻忠的四大義子之一,在南明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重要一筆。
艾能奇所在的家族與李自成所在的家族關(guān)系不睦,可能是有世仇。李自成起事后,艾能奇的家族未能加入其中,后來變跟了張獻忠。
史書中關(guān)于艾能奇的記載不多,可此人絕不容小覷。可以說,他是個被隱沒的名將,其能力不弱于李定國。
油盡燈枯的張獻忠看著艾能奇:“能奇,你素來與定國要好。你這孩子孝順,哪兒都好,稟賦聰穎、作戰(zhàn)勇猛,但遇事不可魯莽,凡事三思而行。匹夫之勇,當(dāng)不得大器,你可知曉。”
艾能奇留著眼淚:“義父,孩兒明白,您好好將養(yǎng)身體要緊,不可過度勞累了。”
張獻忠悲嘆一聲:“罷了罷了,我已時日無多。大明三百年正統(tǒng),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爾等,可明白?”
四個人面面相覷,心中無不震驚。張獻忠一生與大明作對,更是掘了朱元璋祖墳。這種事,可以說是大明死敵了。
可他臨死之時,竟然要求部下降明。原來,他火急火燎的召李定國回成都府,就是想囑咐這件事。
為什么,就連義父都讓他們降明。難道說,這真的是天意。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