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這邊,對于太子的人選向來持重,他們并未開化。
到底誰能繼承太子,并不是皇長子不可。
黃臺吉一直都沒有冊立太子,雖然說豪格是皇長子。但是,滿清并不一定是皇長子繼承大統。
所以豪格得努力,他想通過此行,在朝中立威。黃臺吉也知道兒子的野心,頗為贊賞的點點頭:“好,豪格便代朕旨意,去和明國和談去吧。此去和談,當找個熟悉明國風土人情的人作伴。這樣吧,智順王尚可喜。”
這尚可喜站出來施禮:“皇上。”
“你陪豪格去明國。”
大喜的尚可喜施禮:“遵旨。”
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一尚可喜可謂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里,為清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家世務農。十八歲時因后金入侵遼沈,他隨父尚學禮遷徙遼西松山避難,期間母親死于戰亂。后父子先后加入明軍。尚學禮先投遼東巡撫王化貞,后隨毛文龍入皮島。尚可喜則在明天啟三年參加明軍水師,翌年赴皮島尋父,也投入了毛文龍的麾下,被收為養孫,賜名永喜。
明崇禎七年四月十日,尚可喜來到盛京,黃臺吉出城三十里相迎,與上年孔、耿歸降時同樣待遇。黃臺吉盛贊尚可喜“達變通權”、“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賞賜珍寶無數,發還先前所俘虜的且能找到的尚可喜家族成員共計27人,旋封總兵官。
明崇禎九年,黃臺吉改國號為大清,加封孔有德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尚可喜智順王,此清初“三順王”。并將海州賜尚可喜為封地,家口舊部安置于此,尚可喜受到皇太極極高禮遇。
而作為智順王的尚可喜,陪同皇長子豪格前往明國和談。可以看出,此次出行滿清是誠意十足。
不過,和黃臺吉的思想不同。豪格想此次出使明國,到了明國的時候也想立威。讓明國人看看,我們大清也不是吃素的。
不管明清雙方關系如何,既然對方派出使者。明朝這邊都需要一路接待,而豪格一路之上耀武揚威,根本看不起大明。
尚可喜屢次提醒;“大阿哥,此次咱們奉圣旨去北京城和談,大阿哥務必收斂小心些才是。”
豪格絲毫不以為意:“尚可喜,你出生在明國。可眼下你是我大清的子民,既然是大清子民,自當庇護在我大清之下。咱們可是使者,這些明國人能奈我何。你呀,就是太小心謹慎,沒得墮了我大清的威名。”
尚可喜恭恭敬敬的回道:“殿下,眼下的明國已今非昔比,殿下到了北京城,務必收斂些鋒芒。以免,徒惹禍端。”
豪格“哼”了一聲,并不理會。
一行人經過大明朝沿途驛站,一路到了北京城外。好在大明知道這是滿清派來的使者,一路之上倒也并未為難。反而,對于清國使者的要求,大多數一一應允。
這使得豪格愈發的膨脹,他覺得,明國人膽小怕事,也不過爾爾。之前他們占盡了大清的便宜,不過是有些巧合罷了。
誰知,這次他們到了北京城外,突然就被攔住了。
攔住豪格使者一行人的,正是虎賁軍。
豪格一驚,勒住馬匹:“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