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秧子,至少能果腹。這玩意兒放到現在,根本沒人吃的東西。
蒸煮曬干也好,直接曬干也罷,都比野菜樹皮要強得多。
朱興明想想,有時候老爹崇禎皇帝確實夠可憐的。他做錯了什么,上天要如此的對待他。
崇禎不是昏君、不是昏君、不是昏君,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終其一生,崇禎一直在努力,努力想改變大明的現狀。
只是,崇禎就如同一個迷路的孩子,終不得其法。他不知道該怎么做,內心很是迷茫。
現在的崇禎終于有了一絲方向,他有了兒子。太子朱興明,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太子,為大明帶來了多少的改變。
紅薯秧子,虧他想得出來。這一來,可以節省大量的糧食。甚至于,將來這些紅薯秧子可以成為災年時期的救命糧。
紅薯,似乎專為拯救天下蒼生而生的。這東西產量巨大,渾身上下都可以食用。甚至于在小的時候,你就可以采摘它的葉子充饑。而且,采摘紅薯葉對于它的生長造成的影響并不大。
吃不了的紅薯秧子也沒關系,用大鍋煮熟,然后晾曬曬干。吃的時候用水一泡,扔進鍋里便是,儲存到明年都不成問題。
只是,不餓的時候我們吃的是紅薯嫩葉。也僅限于當成稀罕物來食用,紅薯的嫩葉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對人體非常有益。
但災年誰管這些,粗壯的紅薯秧子不好吃。實際上是很難吃,可再難吃終究也是果腹的食物。
崇禎哭了,是激動也有委屈。他太難了,好在終于找到了解決之法。于是,皇莊開始行動了起來。
紅薯已經到了收獲的時節,割掉紅薯秧子對它們沒有任何的影響。皇莊的莊民們開始行動起來,一捆捆的紅薯秧子被運下山,村民們用自制的大鍋煮熟然后晾曬...
崇禎下旨,京畿各州縣不得阻止流民的涌入。只要有流民進城,有多少接納多少。在城中各地安置粥棚,紅薯秧子雜糧粥,一鍋鍋的煮起,不計人頭的流水席。
京城的災民終于也開始多了起來,流民大量的蜂擁而至。朱興明帶著錦衣衛,負責賑災計劃。
很快,問題就頻現。流民的涌入,大大的超出了預期的想象。
大街上,到處都是衣衫破爛拖家帶口的饑民。他們就像是一群饕餮,永遠的的喂不飽。
駱養性陪在朱興明身邊,他也在隱隱擔憂:“殿下,這些流民實在太多了。咱們不計人頭的流水席,這、這根本不夠他們吃的。”
朱興明也發現了問題的所在:“怎么會這么多人?”
這些流民,和預計中的多出了一倍不止。照此下去,糧食還是不夠他們吃的。
駱養性也奇怪:“殿下,下官按照您的吩咐。放流民入城的時候,已經讓城門守衛逐個登記在冊了。預計涌入北京城的流民在三萬人左右,每天還有三到五千人的新增。可咱們在城中各處安置的粥棚,每日消耗的糧食來看,供應五萬人綽綽有余。”
朱興明冷笑一聲:“這就合理了,有人在冒充災民搶粥。”
駱養性一愣:“冒充災民?”
朱興明點點頭,指出災民群中的一些看起來衣著干凈,拿著筷子在吃粥的人說道:“你看看他們這些人,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