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引來的山泉水,這可是個浩大的工程。在生產(chǎn)力落后的時代,并不容易。
玉泉山,位于頤和園西五六里。這座六峰連綴、逶迤南北的玉泉山,是西山東麓的支脈,在“山之陽”,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紋隱起,作蒼龍鱗,沙痕石隙,隨地皆泉。
因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此稱為“玉泉”。明初王英有詩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與眾泉同”。這座山也因此稱為“玉泉山”。
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涌,水卷銀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說,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此泉水質(zhì),有人汲取全國各大名泉的水樣,和玉泉水比較。稱量結(jié)果,濟南珍珠泉、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蘇州虎丘泉等,銀制小斗質(zhì)量都在一兩二厘以上,唯有玉泉水,每斗質(zhì)量僅為一兩,水輕質(zhì)優(yōu),淳厚甘甜。
只是,這玉泉山很早就被封為御園,除了山上有座方方正正的塔,有一圈高高的圍墻包圍著整座山以外,山上還有什么百姓沒人知道。甚至很多很多年過去,也沒人能夠上去看一眼。
那里是皇家水龍之源,素來都被列為皇家禁忌。西直門也就是被稱為水門,專用的御水車就是從西直門入城的。每天早晨西直門一開,第一批進城的就是插著皇家龍旗,蓋著繡龍大苫布的皇宮運水車。
如果說,能夠修建一條水渠。直接把玉泉山的水引到皇宮,豈不是解決了運水的問題。
當(dāng)然,換成我們現(xiàn)在,隨便鋪設(shè)幾條管道。把自來水引到家里來,是很簡單的一件事。
問題是,這里是大明。這個技術(shù)和裝備落后的時代,如何的修建一條水渠。把玉泉山的水引到京城,這是個大問題。
而且從玉泉山到紫禁城距離并不近,在沒有管道,且沒有水泵的時代。如何完成這樣的壯舉,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朱興明就是如此的心血來潮,他就是想試試。
小詩詩也是愕然不解的看著他:“這、這怎么可能,這么遠(yuǎn)如何鋪設(shè)管道?!?
朱興明想了想:“待得明日,你與我出宮去看看?;蛟S,咱們有解決之道呢。”
還真有,只不過到底能不能行,朱興明心里并沒有底。首先,建造水泥管道并不是什么難事。
這個時代雖然造不出化工水泥,至少三合土之類,或者制作一些普通水泥并不是什么難事。
就比如說,要獲得水硬性石灰,必須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來燒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漿,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
在公元前8世紀(jì),水泥的一些形式就已經(jīng)被人們所使用。埃及人用石灰砂漿建造金字塔,羅馬人用水凝水泥建造羅馬圓形大劇場及一樣著名的眾神廟和古壁石道。
。在南北朝的時候,發(fā)明了糯米攪和石灰漿的建筑材料,強度遠(yuǎn)遠(yuǎn)大于純石灰砂漿,非常的堅固,比如說大明時期,有很多的建筑的磚墻都還是糯米石灰漿砌的,歷經(jīng)百年而屹立不倒。
想燒制普通水泥,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首先原料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比若說,簡單的水泥配比中,石灰石、粘土、煉鐵礦渣這老三樣。
石灰礦比比皆是,至于黏土更是隨處可見。而煉鐵礦渣,也就是高爐渣,多的都沒地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