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這些梟雄該死,但是百姓無辜。或者說,大多數的百姓,都是無辜的。
在我們中原各族,從來都是一開始就是一個共同的族群的。而是從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布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
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于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夷擅長于射箭,圖騰為鳥,主要分布在東方的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被稱為“東夷”。商朝的建立者就是夷的一支。
苗蠻在上古稱為“三苗”,商朝稱為“荊蠻”,西周時期建立了楚國。
百越位于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有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巴蜀也就是四川地區古巴國和古蜀國。他們創造了先進的青銅文明。
西周建立后,周人自認為是夏朝的繼承者,于是稱呼自己為“夏人”,“華夏”,分封到了中原的諸侯國統稱為“諸夏”。實際上,周人也是來源于羌,是羌族中最先進的一支,周人也是姬姓和姜姓長期通婚產生的民族。周人建立了周朝后,就將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統稱為“四夷”。華夷之辨的民族關系就形成了。
春秋時期,隨著各國進行了長期的爭霸戰爭,使得“四夷”和華夏產生了大規模的融合現象。秦國不斷和西戎斗爭,吞并了大量的戎族國家;晉國不斷進攻北狄;齊國吞并了萊國等東夷國家。這種吞并現象讓“四夷”融入了華夏文明。在南方,楚國、吳國、越國大量吸收了華夏文化,也不斷融入了華夏體系。
歷史上,更是有過三次的民族大融合。最終,才造就了我們如今驕傲的華夏文明。
戰爭雖然是殘酷的,秦朝統一六國。隨后秦朝又征服了百越地區。漢武帝時期,征服了南越、東越、西南夷,占領了河西走廊。此時,百越民族和羌族進一步融合了華夏族。于是一個新的民族就產生了,那就是漢族。
兩晉南北朝之后,又是一次民族大融合。東晉時期,北方出現了“十六國”的戰亂,但是也有許多民族在學習漢族的文化,例如前秦確立了以儒治國的理念。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氏統一了十六國,建立了“北魏”,北魏的胡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了全面的漢化政策,使得鮮卑族和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漸融入了漢族。北魏之后,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基本漢化。
唐朝滅亡之后,又是一次大融合。直到到了大明在西南地區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朱元璋大力推行了向西南地區移民駐扎軍隊的政策,加速了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使得云貴地區逐漸納入了內地漢文化地區。
所以說,征服滿清也好,吞并蒙古也罷。朱興明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巨大版圖。至少讓大明不敢說是比肩蒙元,可必須要屹立在如今的世界之巔。
好在火器的改進,還有新型農作物的普及,如今的大明王朝,軍事實力依然首屈一指。此時若有外敵來犯,朱興明可以說可以毫不費力的就能將他們趕回老家吃草。
火器將來還是要發展的,不過朱興明不會再著手參與。雖然他對無煙火藥,也是略知一二。
但朱興明并沒有告訴兵仗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文明。讓大明這個時代,過于掌握超前的文明武器,帶來的也可能是毀滅。
能夠改進黑火藥,已經算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朱興明決定不再插手火器改進的歷史發展,讓其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