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清兵交手過的遼東將士都知道,這些清兵除了戰斗力厲害,打仗都是很聰明的。
在這里,這就有點奇怪了,滿清鬧得是哪一出?
孔祥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他只能撤兵。
沒打過這樣的窩囊仗,自己都打到了滿清的老窩,對方卻依舊是無動于衷。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多爾袞到底是隱藏著什么。
孔祥鑫也猜不透了,橫看豎看,這多爾袞都是在找死了。大明鐵騎北上,打到了盛京之下,多爾袞迄今為止,依舊沒有采取像樣的防御措施。
只是龜縮在盛京城內,閉門不出。任憑城外的明軍,如何的叫罵。
這太不尋常了,多爾袞這么做又能堅持到幾時呢。等到大明火炮一到,破城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火炮的威力在于它的爆炸力,再堅固的城墻,面對大炮的輪番轟炸。最終,也只能是煙消云散。
在熱兵器面前,城墻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城墻,是擋不住炮火轟擊的。
而且,這個時代的城墻雖然堅固,實際上,城墻內都是夯土。也就是說,厚達數丈的城墻,外面包裹的是磚石。里面,都是夯土層。
沒辦法,這些都受制于技術的限制。如果全部都用磚石,這得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以這個時代的人們,根本完不成的工作。
明城墻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明朝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提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感覺之有理,因此采取,朱元璋創建明朝后便一聲令下廣泛修筑長線,南京明城墻興建于1366年,經歷28年,于明洪武廿六年竣工。明朝沒有混凝土,城墻經歷600多年仍完好無損。
明朝剛創建時候,綜合國力處在發展期,北元勢力軟弱,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當政時候,對蒙古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用兵,北元勢力進一步被摧毀,明成祖遷都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鏟除蒙古勢力,因此明朝早期南北方分歧并不是很明顯。
成化年間,伴隨著蒙古韃靼、瓦剌諸族的興起,經常在陜西、甘肅一帶周邊鄰居擾民,濫殺無辜,從這時開始,明朝算了吧一賬,修長城比去立即征伐劃得來,因此開始了大規模的建長城。
明朝長城一部分選用和秦長城一樣的土夯方法,在一些重要的大關都選用了石條還是青石磚作為外場,里邊填混合土壓實,也有一些鏟后墻等方法,伴隨著地形的狀況和取樣的難度系數水平而異。因為那時候明朝建筑工程技術很優秀,因此建造的長城工程施工質量很高。
夯土,則是將土壤夯實,制作十分牢固的泥土,乃至比鉆石更為堅固,明城墻既采用了青石磚也采用了夯土,夯土用在古城墻內部,外界則是用青石磚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并且為了避免以次充好、匠人敷衍塞責等,基本上每片磚石都會刻著主管人員的姓名,從而至今,這樣的明城墻能抵御炮石。
夯土應用的歷史很悠久,從新石器時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一直在大規模地應用,春秋戰國階段知名人士孔子曾說:“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版筑講的便是夯土工藝。
《天工開物》一書記述: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黃土層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筑牢固,絕不毀壞,名曰三合土。
而滿清的城墻,都是學自于大明。在大明時代,明朝的城墻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
滿清,自己是造不出這樣的城墻的。怎么辦,只能偷藝。
別的不說,黃臺吉時期,投降過去的漢奸數不勝數。這些大明王朝的漢奸走狗賣國賊,給滿清帶去了先進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