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明身邊的人能忠心的,也就那么幾個。但就這幾個人,都是忠心耿耿的。
這也就是來福,換成旁人是絕對不敢說這番話的。因為無論你再如何的表忠心,這都等同于在要官。
一個廠公,其地位自然是不而喻。那可是,比肩與錦衣衛(wèi)指揮使的。
皇權特許,其權利之大可以說是一手遮天。皇帝身在深宮之中,什么事不都得依仗這些太監(jiān)。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鑒于前朝亡國之禍。明明知道太監(jiān)不靠譜,比如說晚唐時期,太監(jiān)開創(chuàng)了千古未有的權力巔峰。
唐朝宦官竟可以殺戮皇帝、廢立天子,為所欲為。宦官集團之所以位高權重,首先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神策軍這一朝廷中樞武力。
“安史之亂”后,在藩鎮(zhèn)割據(jù)、驕兵橫行的現(xiàn)實下,如果沒有一支兵力充足的禁軍作支撐,來拱衛(wèi)京畿,威懾四方,那么朝廷中樞的權威是蕩然無存的。大唐天子想要保證自己不至于淪為東周天子,這支禁軍就是最大的底牌。
皇帝之所以會將掌管十幾萬中樞禁軍的軍事大權交給宦官,則是因為“安史之亂”后,武將的忠心已再難被皇帝信任,而文官大臣的能力和威信,被多次證明不足以統(tǒng)軍,一樣也會尸位素餐,中飽私囊。
唐代宗李豫連續(xù)除掉李輔國和魚朝恩兩個大宦官后,他兒子唐德宗李適在位期間,爆發(fā)了“涇原兵變”這樣的重大叛亂,不過區(qū)區(qū)五千亂軍,一個久被閑置的客將朱泚,一旦起事,竟能將大唐天子逼到倉皇出逃,皇族宗親慘遭荼毒,朝廷威信掃地的地步,只因由文官管理的禁軍,竟是只余空餉,根本無兵可用!
因此,當亂事平定后,唐德宗李適才痛定思痛,不再反覆,最終確定了以宦官掌管禁軍的制度。
皇帝一開始并不信任太監(jiān),他們用武將定天下。結果呢,武將勢力大了之后就不安于現(xiàn)狀。然后,就是起兵造反。比如說,安祿山之流。
那就信任文臣,文臣你讓他寫寫文章做個抱著笏板怨天咒地的大噴子可以。讓他領兵,只能說是瞎胡鬧。
最終,皇帝無奈只好啟用太監(jiān)。太監(jiān)是隸屬于皇帝的奴仆,他們沒有子嗣,可以說皇帝就是他們的依靠。
相比于尸位素餐的文臣,相比于表里不一的武將。很顯然,太監(jiān)就是個最好的選擇。
為了讓宦官們不能一家獨大,反過來威脅皇權,唐德宗先是于貞元二年,將神策軍分為左右兩廂,分別設置左右神策軍大將軍二人,左右神策軍統(tǒng)軍二人,貞元十二年,又增設了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因為是直接掌握軍權的要職,反過來架空了大將軍和統(tǒng)軍。
就像是朱興明建議成立東西廠是一個道理,就是不能讓一家獨大。三方制衡更好,于是崇禎便采納了這個建議。
唐朝就是太倚重與太監(jiān)了,唐憲宗元和年間,為著平定叛亂藩鎮(zhèn)的用兵需要,又將此前親信宦官代表皇帝去執(zhí)掌軍機樞密的差遣,加以制度化,確立了宦官擔任樞密使的制度,讓宦官得以“承受表奏、出納帝命”,逐漸參與到中樞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