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將士,第一次感受到了驕傲和自豪。之前的大頭兵,只不過是一群兵痞兵匪。百姓不待見,地方官府敬而遠之。
將士們也都破罐破摔,能搶則搶能奪就奪。只有朱興明的十二團營軍紀嚴明,將士們迫于軍紀而不敢滋擾百姓,并不意味著,他們心里不想。
直到現(xiàn)在,將士們知道了被人尊重的感覺。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也是要臉的。
山河破碎,路邊依舊能夠看到累累白骨。可終究不再有戰(zhàn)火綿延,不再有殺戮征戰(zhàn)。
零星的房屋,裊裊炊煙。五千年的文明依舊在延續(xù),我們的古人是那樣的勤勞樸實,那樣的堅韌不拔。他們收拾起悲傷的心情,繼續(xù)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
十室九空,目前來形容如今的大明并不為過。尤其是那些曾經(jīng)飽受戰(zhàn)亂的地方,有的地方真的是千里杳無人煙。
造孽啊,堂堂大明泱泱華夏,曾經(jīng)的盛世曾經(jīng)的輝煌。萬國來朝的時候,我們是那樣的驕傲。四海臣服的時候,我們又是那樣的自豪。
三個月后,朱興明帶著十二團營的將士,終于抵達京城。
北京城,當初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得了天下之后是為成祖皇帝。他不顧群臣反對,毅然決然的,將都城南京遷移到了北京城。
朱棣開創(chuàng)了永樂盛世,大明在他這樣的有為之君手里,自然是四海沉浮。成祖皇帝可以做到天子守國門,抵御外敵與北邊。
可他不會想到,自己的后世子孫會把江山一點點的斷送。北宋滅亡的教訓,在大明再次重演。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雖然大明是亡與流寇。可最終,還是引得滿人入關。
北宋的靖康之恥,是一部帝王的血淚屈辱史。也是被金人攻破京城,皇帝被擄走。
北京城皇宮外,崇禎皇帝早已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喜迎太子班師回朝。
崇禎皇帝為有這樣的兒子而驕傲,為大明的中興有望而驕傲。文武百官們,更是把馬屁拍到了極致。仿佛,朱興明就是當世的救世主。
實際上這么說的話也沒錯,沒有朱興明的千里平寇,怎會剿滅李自成和張獻忠。
一別經(jīng)年,朱興明再次回到京城的時候,也是恍若隔世。
沒有皇帝去迎接臣子的道理,君臣之綱不可亂。可崇禎執(zhí)意要來,因為他迎接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親兒子,當朝的太子。
崇禎不顧百官勸阻,帶著群臣在皇宮外,喜迎朱興明班師。
這是值得慶幸的,崇禎也得第一次做的如此離經(jīng)叛道,臉上的興奮之情溢于表。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