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這邊,官兵們士氣大振。平寇的風險要小一點,功勞可是不少。
許多流寇,根本不堪一擊。
自朱興明出征平寇以來,十二團營似乎并沒有遇到什么重大挫折。沒有殺身成仁沒有以身報國。除了一開始的朱興明在淇縣遇到過挫折之外,目前明軍一直都非常順利。
這源自于朱興明的謹慎小心,從最開始的大意輕敵吃了大虧。到現在的朱興明處處小心翼翼,虛心聽取部將的意見。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意見,朱興明都虛心采納。
湘口關,薄霧蒙蒙初升的太陽透過霧氣,薄霧下的流寇們,終于感到了死死的暖意。
然而,身上的暖意,無法驅走內心的嚴寒。這些流寇們自從跟了李自成之后,確實過上了一段為所欲為的生活。從最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到后來的麻木不仁。
他們搶劫、殺人,把原本屬于別人的東西搶到自己手里,許多人變成了自己曾經最痛恨的那一類人。之前的官府欺壓百姓,百姓們水深火熱。
直到他們參加了李自成的軍隊,他們很快也變成了那樣的人。流寇所過之處,城池往往為之一空。
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他們的代價來了。薄霧散去之后,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厲兵秣馬的官兵。
十二團營的將士也是一字擺開,雙方終于開始了相對于公平的戰(zhàn)場決戰(zhàn)。敵我雙方擺開陣勢,李自成沒有逃,朱興明也沒有追。
因為此時的李自成已經逃無可逃,只能放手一搏。
而此時的朱興明,則率部將李自成和圍。他并沒有圍師必闕,而是選擇將李自成團團圍住,意圖全殲流寇。
這一場大戰(zhàn)規(guī)模空前,李自成騎在馬上,依舊是意氣風發(fā)。而對面的朱興明一樣騎著他的飛云騅,二人互相凝視著對方,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拔劍:“殺!”
這樣的大兵團作戰(zhàn),什么戰(zhàn)術什么布防的都已不重要,鼓舞士氣,猛沖猛殺就對了。
在李自成的潛意識里就四個字:干就完了。
歷史上的李自成打仗,真的就這么無腦么?
真的就這么無腦,那他為什么還打進了北京城,滅亡了大明呢。
那是因為明亡于自身的問題,沒有李自成還有張自成王自成。李自成不過是順應天意,做了最后一個推倒明王朝的人而已。
李自成的戰(zhàn)術其實很垃圾,多次被明軍打敗。最慘的時候,身邊只剩下十幾個人。奈何明王朝的一頓騷操作,使得李自成屢屢東山再起。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后,李自成帶著流寇在一片石被打的打敗。難道說,李自成真的又一無是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