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很糾結,眼看著大好的出兵機會,卻又頗多顧慮。因為滿清的騎兵,實在是強大的可怕。當然,那是之前。
其實洪承疇用兵還是相當謹慎的,只是如今遼東軍的戰斗力讓他有些膨脹。朱興明極力反對他出兵應敵,洪承疇想了想,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
朱興明依舊是不放心:“洪大人,你記住了,黃臺吉若是興兵來犯。無論他如何威逼利誘,萬不可輕易出擊。”
一旁的祖大壽問道:“太子殿下,若是那建奴當真有機可尋。戰機可是稍縱即逝,難道咱們真的就眼睜睜的看著不打么。倘若不打,朝中恐有人說我們怯戰。”
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祖大壽他們最是了解的了。這些京官似乎別的本事沒有,專門挑自己人的毛病,是手到擒來。
尤其是那些御史官們,很多官員把給同僚添堵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甚至于有的官已經不滿足于針對同僚們的挑刺了,而是把目標對準了皇帝。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就被這些官們給害慘了。以至于,他發出的許多政令最后都無疾而終。比如說,崇禎皇帝試著南遷。也試過和黃臺吉和談,結果到最后都阻于官之手。
甚至于,李自成打到京畿的時候,朝中還在吵著該不該棄城南下。其實當時崇禎皇帝離開北京,南下去南京是最正確的選擇。
當年朱棣遷都北京,就是想天子守國門。大明王朝在朱棣這樣的雄主手里,自然不會畏懼于任何敵對勢力。可是,到了后繼之君的時候,就出現問題了。
朱棣不是沒有想過,將來自己的子孫守不住天下的時候。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對北京城會造成很大的威脅。
所以朱棣在南京保留了一整套的朝廷系統,南京城三省六部都非常完整。若是崇禎南下,以南京為國都,大明不會亡。
當時,大明雖然糜爛。可是全國的明軍主力依舊尚在,崇禎南下南京的話,最后鹿死誰手誰也說不清楚。
可偏偏崇禎南下的決策,被朝臣們左右阻攔。以至于最后錯過了大好時機,這也和崇禎皇帝優柔寡斷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
即便是崇禎不肯南下,也該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南京。結果直到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崇禎都沒有下這個決心。
朱興明弄死了豪格,黃臺吉盛怒之下,若是將來興兵前來復仇。朱興明的意思是讓洪承疇按兵不動,依仗城墻堅守不出。被動防御,絕不主動出擊。
可是,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會被朝中別有用心的官員們彈劾。他們會上書崇禎皇帝,說洪承疇怯戰。
歷史上松錦之戰的失敗,就是洪承疇被朝官所逼,強行出兵的結果。還有孫傳庭的戰死,盧象升的戰死等等,這些大明名將很多并不是死于自己的指揮能力。而是,死于朝中那些尸位素餐官員們的逼迫。
崇禎坐鎮北京城,對這些事又不甚了解。急脾氣的崇禎被群臣一激,也就跟著逼迫他們出兵。結果,這些大明名將們往往最后都是死于自己人之手。
朱興明點點頭:“不打,朝中的事有本宮來處理。敢有朝官彈劾與你們,本宮絕不會放過他們。”
沒錯,這次官們別人不敢招惹。甚至于崇禎皇帝,有的時候都得受制于這些官之手。可他朱興明不怕,朱興明從來就不在乎自己的名聲。
惹了這位詭計多端的太子爺,那就活該你倒霉了。那個官敢彈劾遼東軍怯戰,朱興明就收拾哪個王八蛋。
有了太子爺的這番話,洪承疇總算是放下心來:“殿下放心,老臣定會聽您的吩咐。無論那黃臺吉如何威逼利誘,臣都絕不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