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明回京的時候,已經(jīng)是崇禎十五年春。皇太子朱興明保衛(wèi)蘭州城的出色表現(xiàn),也成了官方正式承認的功績。普天同慶,舉國歡騰。
而朱興明則在短暫的興奮過后,很快就冷靜了下來。因為他知道,前方還有很遠的路在等待著自己。
崇禎十五年,同樣是個風雨飄搖的一年。這一年,大明王朝已經(jīng)是個無解的難題。亡國,只不過是近在咫尺的事。
幸好,穿越過來的朱興明改變了這一切。在這個平行時空的崇禎時代,他的出現(xiàn),使得大明朝的國運開始改變。
首先,內(nèi)憂李自成被趕出了河南,在兩湖之地茍延殘喘。張獻忠雖然在四川肆虐,可畢竟也沒有行成大的氣候。外患,黃臺吉在蘭州城外折戟沉沙,短時間內(nèi)滿清無力再戰(zhàn)。
眼看著,大明王朝在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而實則朱興明知道,大明腐爛的根子扔在。不改變這個腐敗的體制,亡國還是早晚得事。他能改變的,只不過是暫緩了亡國的結局而已。
此時,朱興明的太子地位可以說是固若金湯。而朱興明的個人聲望,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沒有人敢再去攻擊太子的特立獨行,也沒有人敢再去攻擊,當朝太子的行為不端,舉止無狀。
趁著這個機會,朱興明決定實行自己蓄謀已久的,大刀闊斧的改革行動。
明末后期,不法商人大量走私糧食,衣物,炊具,明王朝所禁止的金屬與火藥到滿清政權。甚至包括滿清入侵中原所需的軍事與戰(zhàn)略情報。作為回報,滿清政權則以人參、鹿茸、獸皮與從中原劫掠的貴重物品與之交換。
朱興明弄死了八大皇商之一的范永斗,可是,還有另外七個漢奸走狗賣國賊并沒有受到懲治。
不是朱興明故意沒有動手留下后患,而是,他當時暫時無法將其一網(wǎng)打盡。
資本的利益,會使得這些商人鋌而走險。據(jù)《清實錄》記載,天命三年明萬歷四十六年,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mào)易者十六人,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付之遣還”。
客觀上,正是這些不法商人的貿(mào)易行為為滿洲文明入侵中原文明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條件。
朱興明殺了一個范永斗,對于滿清的貿(mào)易根本無關痛癢,他們可以繼續(xù)扶持一個張永斗,李永斗。
幫助滿清走私貿(mào)易的,不止是歷史上的八大皇商。更有數(shù)不清的商人,暗中為滿清輸送利益。
他們有多狠,大明朝為防蒙古入侵,在長城一線屯駐大軍,基本上依靠屯田自給自足。
但當?shù)赝恋刎汃?,收獲不多,士兵又不能集中力量耕作,因而糧食不足,而募兵逐漸增多,交通不便,軍餉成為重大問題。
明朝于是依賴華北各省的民運、或漕運,或采取納米贖罪等方法。其中開中法作用重大,召請商人把軍糧運到邊境,給予鹽引,并在一定范圍內(nèi)販賣。
開中商人兼營五谷和販鹽,獨占鹽的販賣,獲取巨利。永樂以后,商人在北邊自營屯田,或低價向農(nóng)民購入谷物囤積。
許多商人在邊關聚集進行商屯,他們在黃土絕壁間,開鑿土窯,儲藏谷物,土窯干燥,可保存谷物數(shù)十年,而可以避過盜匪的劫掠。許多的商人最善于利用這種地理條件來保貯糧食,借開中法積累資本,再經(jīng)營金融業(yè),擴展到江南一帶,經(jīng)營綢綢與棉布買賣,販運到各地。
而他們更是把儲存的糧食、軍械甚至火藥等,偷偷販運到滿清,與滿清私下進行交易。
奸商可恥,這些人大發(fā)國難財,等同于殘害自己的同胞兄弟。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