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沒把握之仗,既然知道沒有把握攻下錦州城,那他此行前來的目的是什么?
不管了,反正黃臺吉已經退兵。或許他知道獲勝無望,急匆匆的退兵了吧。洪承疇這么想著,所有人也都這么想。
北撤的黃臺吉,帶著他的八旗騎兵,準備和蒙古軍隊再次聯合,進攻長城的隘口。然后兵分兩路,和多爾袞分別進攻山西和陜西兩地。
己巳之變的時候,黃臺吉就是取道蒙古,到了薊州鎮的龍井關和大安口之間。
當時黃臺吉就把兵力分成左右兩翼,突破了龍井關和大安口。
這次,他不敢再冒險。而是直接取道山西,然后再讓多爾袞的軍隊繼續西進,到陜西。
到時候在陜西和山西兩地同時開花,即便是明軍掉頭回援也來不及了。
而朱興明在張家口的部隊,是離著山西最近的。陜西,則由孫傳庭鎮守的潼關萬余秦兵。
局面是相當的危險,首先兵力部署上。黃臺吉的八旗大軍加上蒙古騎兵,共計十萬余人。
而朱興明的虎賁軍,僅有三千。你的本事再大,三千人也不夠八旗騎兵塞牙縫的。
陜西的孫傳庭也好不到那里去,他的秦兵也僅有一萬多人。所以,如果黃臺吉取道蒙古成功,陜西和山西兩地,依舊是危險至極。
蒙古諸部的察哈爾親王阿布奈,還有札魯特與巴林等人,率領蒙古騎兵三萬余人,加入了黃臺吉的隊伍。
阿布奈向黃臺吉建議:“皇上,咱們若是想進攻山陜兩地,需盡量的往西。要知道,明軍之前吃過咱們的虧,長城防線布置了不少的兵力。尤其是薊門關一帶,明軍依仗天險,很難攻破。”
其實,當年的己巳之變中,薊遼督師袁崇煥對后金繞道蒙古進攻北京的舉動已有所料。為此,袁崇煥曾正式向崇禎皇帝上疏,說:“臣在寧遠,敵必不得越關而西;薊門單弱,宜宿重兵。”
袁崇煥看得很清楚,薊門比較薄弱,應當設重兵把守。
不僅如此,袁崇煥又上了一道奏疏,說:“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指蒙古為向導,通建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
因為寧錦防線堅固,黃臺吉打不破,就會以蒙古為向導,突破長城,來威脅北京。但是,袁崇煥的兩次上疏,都沒有引起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煥中了。
如今,明軍在長城防線都已經部署了一定的兵力。若是照之前的路子干,對清兵非常不利。
是以,黃臺吉最終采用了阿布奈的建議,繼續往西。尋找明軍防御的薄弱點,直撲明軍陜西與山西兩地。
黃臺吉的大軍最終取道蒙古,明軍對此一無所知。這次黃臺吉出兵極為謹慎,明軍在關外的探子們都沒有得到任何的線報。
而朱興明最終也離開山海關,帶著虎賁軍西進張家口。雖然朱興明依舊沒有摸清楚黃臺吉的意圖,但他總覺得要出事。
出事也絕不會是關寧錦防線,因為關寧錦防線此時固若金湯,黃臺吉根本打不下來。那么,虎賁軍去駐守張家口,總是沒錯的。
這一點朱興明很清楚,雙方的勢力如今早已今非昔比,此消彼長。明軍,不怕你耍花樣。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