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褪盡,天邊漾起魚肚白。
鐵林谷從沉睡里睜開眼。遠處的校場傳來戰兵們操練的號子聲,許多孩童追逐打鬧著,奔向食堂方向,嘈雜聲混在蒸籠的熱氣里飄向遠處。
天光大亮的時候,工坊區開始熱鬧起來,叮叮當當的敲打聲、拉鋸聲此起彼伏,像無數根琴弦在晨光里震顫,透著股熱騰騰的生機。
如今的鐵林谷,帶著半軍半民的利落勁兒。
日常操練有小旗伍長盯著,開荒、修渠、建房有工頭調度,就連每日的工分登記、糧草分發,都有專門的帳房先生一筆筆記著,井然有序。
考慮到鐵林谷日后的消費場景,林川也推出了不少能讓普通勞工也能賺銀子的政策。
“革新榜”就是其中之一。
簡單說,就是誰有新點子,能讓織布快些、打鐵省些力氣,或是能琢磨出更合用的農具,都能往上面遞條子,不識字的就當面去說,一經采用,都有賞銀。
告示區的木榜上,已經用朱砂寫著各式被采用的懸賞,從“改良紡車賞糧一石”到“制出省力打水器賞銀十兩”,陸陸續續已經記錄了二十多個。
先前總有人覺得這榜子虛張聲勢,直到上個月,燒窯的老頭琢磨出用石炭渣混著黏土砌窯的法子,真就領了賞銀。打那以后,遞條子的人漸漸多了,木榜上的紅筆字添了又添,倒真攢下些實在的新鮮法子。
“老人家,您慢點說,我先記下來......”
年輕的登記員把毛筆往硯臺里蘸了蘸,看著面前的老農。
老農臉色黢黑,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那地......生地!種不成!土太瘦,得、得喂東西!”他張開枯瘦的手比劃著,“茅房里的、牲口欄里的、還有那爛葉、麥秸......堆一堆,漚爛了,往地里一撒,苗才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