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年間,大明北疆的寒風(fēng)依舊如同往常一樣,裹挾著細雪掠過草原,枯黃的芨芨草在風(fēng)中發(fā)出嗚咽般的聲響。
紫禁城的乾清宮內(nèi),朱高熾展開密報的手指微微發(fā)沉,銅爐中龍涎香裊裊升騰,卻驅(qū)不散案頭那幾頁羊皮紙上彌漫的肅殺之氣。
密探的字跡潦草卻清晰,映入眼簾:瓦剌各部對千戶改制怨聲載道,和碩特部首領(lǐng)忽爾察的帳中,已聚集了七八個部落的使者。帝王凝視著輿圖上瓦剌部的疆域,朱筆輕點在和碩特部的圖騰處——那是頭昂首嘶鳴的蒼狼,此刻仿佛正齜出獠牙。
他深知,松散了數(shù)百年的草原部落聯(lián)盟,怎會甘心被鐵鏈束縛?也先強行推行的千戶制,將原本自由遷徙的牧民編戶入籍,收繳各部私兵,無異于將火種擲入枯草原。朱高熾摩挲著祖父朱棣留下的狼毫筆,筆尖殘留的硃砂在宣紙上洇開,宛如一滴凝固的血。正如他所料,草原上的火藥桶終于被點燃。
和碩特部的金頂大帳內(nèi),忽爾察正用獸皮擦拭彎刀。這把跟隨他征戰(zhàn)半生的兵器,骨柄上深深淺淺刻著九道凹痕,每道都代表著一場大勝。
刀身映出他虬結(jié)的面龐,絡(luò)腮胡間凝結(jié)的冰碴隨著冷笑簌簌掉落:“脫歡不過是斡亦剌歹的一個家奴之后,他的這個兒子,怎么會竟妄想將繩索套在我們脖頸上?真當我們草原各部落是泥人不成?”
帳外,寒風(fēng)忽然涌起,肆意拍打著牛皮帳篷,將遠處傳來的幾縷馬嘶聲,漸漸撕扯成碎片。
當也先的使者捧著刻有狼頭紋的青銅令箭踏入帳中時,忽爾察正往火塘里添著馬糞。
改編令的話音未落,寒光閃過,使者手中的羊皮卷尚未展開,羊頭祭品已滾落塵埃。
忽爾察用染血的羊皮裹住使者頭顱,抽出筆來在上面疾書:“脫歡之子,安敢與我爭雄?”
暗紅的血字未干,他便將包裹拋給帳外親兵,鐵蹄聲驟起,這封挑釁的戰(zhàn)書如驚雷般在草原炸響。
很快,整個部落全都知道了族長與也先決裂的事情,這些健兒們紛紛辭別家中老小,跨上戰(zhàn)馬,拿起彎刀,鋪天蓋地,向著大帳集中而來,為了捍衛(wèi)他們的榮耀而戰(zhàn)斗。
三萬和碩特騎兵集結(jié)的場面震撼天地。深秋的凍土被馬蹄踏碎,揚起的黃塵遮蔽了忽蘭忽失溫草原的天際線。戰(zhàn)士們的彎刀在陽光下泛著冷芒,馬鞍上的銅鈴不再奏出悠揚牧歌,而是化作激昂的戰(zhàn)鼓前奏。他們身披的牛皮鎧甲上,綴滿象征榮耀的鷹爪骨,每一聲呼喝都裹挾著百年的野性。
此刻的也先營帳內(nèi),卻是另一番靜謐。新任首領(lǐng)正坐在鑲銀的胡床上,慢條斯理地研磨銀砂。紅珊瑚研磨棒在瑪瑙臼中轉(zhuǎn)動,將猩紅的朱砂與細碎的銀粉混合,調(diào)出一種詭異的暗紅。他用狼毫蘸取顏料,在羊皮地圖上勾勒出一條蜿蜒的紅線——黑鷹溝,這個被牧民視為”死亡之喉”的峽谷,兩側(cè)峭壁如天神揮斧劈就,正午的陽光斜斜切過百米高的巖壁,在谷底投下細長的陰影。
”派人在溝口撒滿馬糞,再將波斯地毯和奶疙瘩沿路丟棄。”也先指尖劃過地圖上的標注,嘴角勾起一抹陰冷的弧度,”告訴老薩滿,明日辰時必須起霧。”帳中謀士們對視一眼,無人敢質(zhì)疑這個看似瘋狂的計劃。燭火搖曳間,也先的影子投射在帳壁上,宛如張開血盆大口的巨獸。
決戰(zhàn)那日,草原籠罩在詭異的寂靜中。晨霧如紗帳般籠罩著黑鷹溝,也先的軍隊突然如受驚的黃羊群,丟盔棄甲般逃竄。精美的波斯地毯上還殘留著昨夜的酒漬,成袋的奶疙瘩散落路邊,鑲著寶石的馬鞍歪掛在荊棘叢中,仿佛潰敗時的倉皇寫照。忽爾察抓起染血的酒囊猛灌一口,望著斥候呈上的戰(zhàn)利品,縱聲大笑震落枝頭霜雪:“也先小兒,不過如此!不過是個欺世盜名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