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國的軍隊如同一陣席卷南洋的疾風,徹底擊潰了在呂宋島上經營多年的佛郎機殖民者。
如今硝煙散盡,呂宋島已然換了人間。
李徹深知,僅僅依靠武力征服是不夠的,只有真正贏得民心,才能將這片土地牢牢掌握在手中。
為此,他不得不再改計劃,在呂宋島多停留了一個月。
首先要解決的便是民生問題。
呂宋島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但當地的糧食產量卻始終不高。
李徹從佛郎機人的田地中調撥出兩成的紅薯,分發給島上的居民。
這種易于種植,產量又高的作物,很快便在呂宋島上扎下了根,解決了島民們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而且呂宋原住民們房屋稀少,常有一家人擠在不足十平米的小破屋中。
李徹又讓船隊工匠幫他們建筑了不少簡易住房,島上樹木很多,倒是不費什么事。
原住民們感恩戴德,暫且不提。
李徹的目光遠不止于此。
他深知,要徹底改變呂宋島的未來,就必須從教育和文化入手,做始皇帝當年做過的事情。
為此,他設立了大量的學堂,聘請來自中原的夏人移民擔任教師,教授孩子們學習夏語。
在他看來,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語又是溝通的橋梁,只有掌握了文字和語,才能真正融入中華文明的體系之中。
與此同時,李徹還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舉措。
他下令推倒了島上那些象征著殖民統治的教堂,轉而在原地設立了孔廟和媽祖廟。
孔廟是為了弘揚儒家文化,教化百姓。媽祖廟則是為了祈求海運平安,保佑漁民。
這些舉措,一方面是為了消除佛郎機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重建島民們的精神信仰。
在政治制度上,李徹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并沒有直接廢除呂宋國王的統治,而是采取了一種更加巧妙的策略:
在呂宋島各地設立了里長制度,讓當地的土著自己管理自己。里長由島民推選產生,負責處理日常的事務,調解糾紛,維護治安。
呂宋國王自然是不愿意的,還為此找到了李徹。
李徹也沒和他多說,甚至連見都沒見他。
只是把他請到大廳,然后放出小松,溫柔地對他喵喵叫了幾聲,老國王立刻就妥協了。
你無需多,體重500斤、身長3米、世界最大的貓科動物、叢林之王東北虎自會為你發!
通過里長制度,李徹將大部分權力還給了人民,進一步削弱了呂宋國王的統治力,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親近自己的地方勢力。
百姓們也不傻,他們能分別出誰才是真正地對他們好。
相比于殘暴的佛郎機殖民者,和昏聵無能的呂宋國王,來自大慶的奉王才是百姓向往的統治者。
李徹的一系列改革看似溫和,實則是有些陰損,而且有著不小的隱患。
他用紅薯解決了島民們的溫飽問題,用學堂傳播了中華文化,用孔廟和媽祖廟重建了島民們的精神信仰,用里長制度削弱了呂宋國王的統治力。
呂宋的核心問題還是軍隊實力不夠強大,百姓沒有安全感,民族自信心嚴重受損。
一旦佛郎機人卷土重來,他們仍不敢反抗。
但,這已經是在短時間內,李徹能想到穩固統治的最好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