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徹點了點頭:
“軍中火藥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往南走雖然沒有山區,但也都是堅城,無火藥幫助,我們很難撬開他們的城池。”
“而且天氣越來越冷,我們越是深入,補給就越難送上來,”
“一旦后勤跟不上,軍中斷了糧,我們很可能陷入萬劫不復。”
堂中的將領都陷入了沉默。
他們都是知兵之人,自然明白李徹所說之事,都是很要命的。
沒有火藥,奉軍只能用原始的方式攻城拔寨,戰斗力說是減半都不過分。
補給更是大難題。
高麗境內可沒有水泥路,這一路坎坷,糧草差不多要在路上損耗三成。
“最重要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兵力了。”李徹又說道。
“我奉軍滿打滿算就十萬人,還要分出兵力守城,還要分出兵力運糧,已是捉襟見肘,更別提打攻城戰了。”
說到底,還是戰略縱深的問題。
抗戰初期,我方屢戰屢敗,一時間全國上下都陷入深深的絕望。
但面對如此兇險的情況,我們依然堅持下來了,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有足夠廣袤的國土。
小日子彈丸之國,兵力就那些,能打下城市,卻守不住。
如今的情況也是如此,雖說朝鮮半島不算大,但李徹手中的兵力更少。
半個高麗國,已經足夠將這些兵力消耗殆盡了。
“如此......殿下準備拿樸家怎么辦?”文載尹開口問道,“他們占據了高麗南方疆土,手中兵卒有十萬之多。”
李徹聞,也犯了難。
他看向霍端孝,后者微微一笑,沖李徹輕輕搖頭。
李徹會意,此刻應該給文載尹發揮的機會,于是虛心求問:“請文先生教我。”
文載尹連忙道:“不敢,不敢。臣的確有些拙見,殿下或可一聽。”
“愿聞其詳。”
“可有高麗輿圖?”
李徹微微一笑,看向一旁的秋白。
秋白會意,快步走出大殿。
不多時,便有幾名士卒抬著沙盤走了進來。
文載尹靠近一看,頓時心生震驚。
“此乃何物,竟將高麗的山川河流,城池村落記錄得如此細致形象?”
霍端孝上前扶住文載尹,解釋道:“此乃沙盤,乃是殿下所創。”
“高麗多山,尋常輿圖難以記錄,便聚沙成堆,以繪制真實地貌,以免貽誤戰機。”
“巧奪天工,巧奪天工!”文載尹感嘆道,“多謝解惑,有如此精妙之物,怪不得奉軍能一直壓著我們打。”
霍端孝聞笑了笑,也沒反駁。
奉軍能屢戰屢勝,靠的可不是一個沙盤。
將士、甲胄、火藥、軍規、將領、戰術......都遙遙領先。
用殿下的話說,那是全方面的領先和壓制,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