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之制度起于周朝,但周朝之時分封天下等于割據一國、分疆裂土,其封國內只知有諸侯、不知有周王,制度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自治程度太高,大唐自然不可能承襲其制。
最有借鑒的便是兩漢,尤其是西漢。
楚漢相爭時,劉邦借著手下眾多將領與背叛項羽的諸侯王而打敗項羽取得天下,在戰后不得不將功績最高的一群將領封為諸侯王,但其卻對異姓諸侯王心存疑慮,害怕其謀反,通過誅殺或削地等手段逐步鏟除異姓王,改封劉氏宗室。
且殺白馬、歃血與群臣定下白馬之盟,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以此鞏固西漢中央政權。
所以當年太宗皇帝與宗室子弟“封建天下”與貞觀勛臣“世襲刺史”并行,遭到群臣激烈反對――今日立為“異姓王”容易,可一旦他日皇帝猜忌,那可就不是收回“異姓王”那么簡單了……
……
馬周搖頭道:“漢朝建國之策固然可以借鑒,卻不能一概而論、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否則遺患無窮。”
當時劉氏宗室敕封的諸侯國占據大漢一半疆域,且多是財政富庶、人口眾多之地域,譬如齊、楚、吳等國,可以自置官吏、征收稅賦,甚至諸侯王擁有自己的軍隊,導致“弱干強支”之局面快速形成,直接引發漢景帝之時的七國之亂。
“封邦建國”是為了屏藩于外、拱衛社稷,而不是培養逆賊、反噬中樞……
一直對于朝政甚少參與的李藪聳狽5骸骯骺梢雜滌興餃私潰夤穎菹率苤惺嘟謚疲渫乘А13煊殺課扇蚊右脖匭氪穎就戀髑病>埔浴急啤希每勺云淶卣鶻芍蠼亓簦災惺嘀迮煞!
當下,大唐的兵制依舊是“府兵制”與“募兵制”并行,絕大多數軍隊都還是沿襲“府兵制”。但“府兵制”更適用于亂世以及開國之初,隨著國家穩定、人口繁衍,“府兵制”的缺點開始無限放大,最終必然全面改為“募兵制”。
但“募兵制”最大的限制便是軍餉。
“府兵制”下軍隊何以敢戰無畏?
因其實施之基礎在于“均田制”,戰功可以轉換成田地,不僅可授予土地且“免其身租庸調”,農時耕作、戰時出征,戰爭之勝負與自身之利益密切相關,故而“血不流干、死不休戰”,可以爆發出極強之戰力。
“募兵制”的優點則在于“發餉”,只要參軍便可按月領取軍餉,每家有一人當兵,所得軍餉便可支撐一家之生活且綽綽有余。
但缺點也在于此,歷經過戰亂的李薇熱魏穩碩記宄淶謀拘裕澳盟那8幕啊蹦聳嵌傘v惺嗖豢贍艸械v疃嚳夤木茫靡簿圓荒莧斡煞夤苯優煞8洹
他參與房俊發起的“軍制改革委員會”,其最主要的宗旨便是杜絕遍及于整個大唐的折沖府受到當地官府、世家之影響,從而形成軍隊依附于地方之弊端。
到那時,軍隊哪里還是國家之軍隊?
全部淪為地方軍閥,甚至私人武裝……
馬周補充道:“征稅之權也得歸于中樞,一旦下放至封國,難免出現橫征暴斂、層層加派之丑聞,一旦鬧得天怒人怨,則有違陛下‘封邦建國’之初衷。”
諸人齊齊頷首、深以為然。
別看一眾親王們身在長安好似小綿羊一般人畜無害,一個個聽話懂事、乖巧伶俐,可一旦出了這長安城,到了地方便是真正的“天之驕子”“帝王血脈”,身份無比尊貴,謀逆造反的事情或許不敢干,但魚肉百姓、刮地三尺卻絕對干得出……
甚至心里對于陛下“封建天下”之策有所抵觸、抱怨,好好的維持現狀不好嗎,為何非得將這些親王們放出去?
輕則禍害天下、魚肉百姓,重則雄踞一方、危害社稷,實在是自找苦吃……
不過大家也懂得陛下此舉之用意,向世人彰顯其“仁愛”“寬厚”之本性,這是如今陛下身上最為重要的威望來源,真也好、假也罷,大家也都愿意見到一個這樣的皇帝。
所以即便對“封建天下”之策頗不以為然,卻也捏著鼻子認了。
總比一個冷酷無情、殺人無算的帝王來得好吧?
李承乾想起房俊對他的諫,警告道:“鑄幣權是一定要歸于中樞的,任何藩國、地方政府都無鑄幣之權。”
諸位大臣恍然,連聲道:“陛下英明!”
藩國之亂,其根源有三,一則軍隊,再則財賦,三則吏治,將此三項權力收歸中樞,則藩王居于地方建國只能起到穩定軍心之作用,做一個富貴閑人尚可,若是動了什么歪心思,卻是有心無力。
馬周道:“藩王封邦建國,朝廷當予以規定,其國主之位固然由世子繼承,但其余子嗣也應予以分封,由此彰顯陛下友愛手足。蔭庇血親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