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
趙凌本意就是先特許儒家之人前往郡縣鄉里傳揚學說,救濟百姓。
等著其他大臣來勸誡,如果沒有,就讓張良或者尉繚在朝堂之上提出來。
先起個頭,后面慢慢完善。
趙凌之前是沒想過扶蘇會反對的,但扶蘇提出異議,并且將重點都一一當著群臣的面說出,那當即解決更是再好不過。
孔鮒與淳于越等儒家門生已經被趙凌畫下的大餅給沖昏了頭腦,取上得中,若中也得不到,得下也是不錯,總比什么都沒有的好。
趙凌料定最后扶蘇說完,他再提出諸多限制和條件,儒家也一定會同意。
其他勢力見儒家同意,只要在郡縣鄉里立功德碑和將生平功績上承皇帝這兩件事不變,他們也一定會插上一腳。
目前一切都朝趙凌預計的方向在發展。
只是趙凌不知扶蘇是否還能看得更加深遠一點的問題。
扶蘇要是說不出來,他就只能再把希望寄托在張良和尉繚身上,再不行,便只有等回去跟張良他們私下說好,讓他們下次朝會提出來。
孔鮒已經徹底按捺不住了,連忙出道:“陛下,儒家對大秦忠心耿耿,教化百姓,必告知其,此乃陛下之仁政,對陛下歌功頌德,萬不可能造/反。”
西文彥也站了出來:“陛下欲為往圣繼絕學,臣等身為大秦臣子,受陛下恩惠,定不敢忘,救濟百姓只為天下百姓不再過饑寒交迫的日子,百姓亦當對陛下感恩戴德,豈有造/反之理?”
孔鮒是不想讓扶蘇繼續再說下去了。
僅僅兩條,分明已經動搖了趙凌的決心,若是讓他繼續說下去,那這條政令恐怕就要廢掉了。
西文彥則是在揣摩趙凌的心思,他認為趙凌是下定決心要實施這條政令的,扶蘇反對,那他必須及時站隊,讓趙凌的這條政令能夠實施下去。
白祈和孟巍然也跟著站了出來:“西文彥常奉之有理,陛下實施的是仁政,不可因扶蘇一己之見而動搖。”
儒家和三大氏族難得站在了統一戰線。
趙凌卻是笑了笑,沉聲道:“扶蘇之有理,諸位不妨讓他說完。”
此一出,孔鮒和西文彥等人也不敢再多說。
扶蘇也是疑惑地看著趙凌,趙凌難道不是要對付他嗎?
怎么感覺趙凌是站在他這邊的?
他公然反對趙凌的政令,這無疑是對趙凌皇帝權威的質疑和打擊。
趙凌竟然能容忍這種事情的發生?
話已至此,扶蘇只能繼續說道:“其三,士族門閥以及諸子百家爭先恐后地救濟百姓,給其錢財和糧食。”
“此會讓百姓不勞而獲,好逸惡勞,長期以往,何人還愿開荒墾地?”
“百姓都有錢財,錢幣的價值也會降低。”
趙凌眼底閃過一絲異彩,扶蘇當真是不簡單啊,這問題他是想到過,但他在后世狩獵極廣,見識也非當今絕大多數人可以比擬的。
扶蘇竟然看到了這一點,真是叫人佩服。
說白了就是,相當于有錢人在政府的慫恿下散財散糧給百姓,如果窮人就能獲得救濟,那么誰又愿意辛勤地勞作?
等著發錢發糧不就完事了。
可能你辛辛苦苦干一年,還不如窮人躺著等救濟來得多。
特別是當窮人都有了錢,又不勞作,錢幣的價值就會失去意義,造成通貨膨脹。
牽一發而動全身,引起經濟危機,若是惡性循環下去,大秦的經濟就會迅速崩塌。
扶蘇的話說完,朝堂之上一陣議論紛紛。
有科農院的學子是跟著趙凌學經濟學的,早就看出了這一點,他站起身來,對趙凌行了一禮,道:“陛下,臣以為,扶蘇公子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