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型
611所那邊的動作相當迅速,兩天之后,常浩南就見到了乘飛機匆匆趕到京城的盧育英。
昨天組會開完之后,他特地打開系統看了一眼,發現科研點數變成了36點。
顯然,盡管他講的都是之前已經做過的東西,但下面的聽眾畢竟不再是4個教授而是大半個學院,其中不乏頗具影響力的教授,因此還是獲得了10個科研點數。
而如今正坐在他面前的盧育英,雖然只有一個人,不過在影響力這塊并不會比昨天那上百號人加起來小。
實際上,昨天上午常浩南剛剛接到這位打來的電話時,甚至有那么一瞬間覺得怕不是個騙子。
畢竟他那篇論文還沒發表呢。
哪怕后來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多少覺得有些發懵。
盧育英這個名字到了外面可能不太出名,但在航空系統,尤其是這個年代的航空系統內部堪稱如雷貫耳。
由于殲7cd這一型號并不算成功,加上宋聞聰已經擔任十號工程的總設計師,因此他目前就是在殲7這個系列飛機型號上最有話語權的人。
雖然發論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航空工業內部的人看到,但常浩南確實沒想過里有意隱去了一部分內容,那為什么現在又這么痛快地就拿出來了?”
盧育英微微抬起頭,看著坐在對面的常浩南問道。
“毫不自夸地說,我在這些工程文件里面體現出的設計方法,在全世界范圍內應該都算是比較領先的,所以至少在短時間內,不能隨隨便便就讓外國人給學過去。”
這已經不是常浩南
新改型
實際上,由于常浩南本來就知道盧育英的大名,因此二人在昨天通電話的時候,自我介紹都相當簡短。
再加上作為導師的杜義山今天又沒露面,所以就好像昨天的唐林天一樣,盧育英到現在也不知道常浩南的真實身份是個學生,他還一直以為對方是京航從國外挖回來的青年教師。
而在這種別人都搶破腦袋要出國的年頭選擇主動歸國,表現出如此高的覺悟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這才有了剛才那句略顯奇怪的感嘆。
……
盧育英畢竟對殲7飛機非常熟悉,并且在此之前就已經對下頜式進氣道設計進行了一些研究,因此只花了大概四十分鐘就看完了常浩南提供的這些技術文檔。
“小常同志,你這個設計的完成度……確實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
“盧總師謬贊了,雖然我對自己的進氣道圓錐前體一體化設計方式非常自信,但真要說到飛機的總體設計,還只能算是開了個頭,很多細節都需要風洞數據進行完善和優化,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