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報!賣報了!”
凜冽寒風裹挾著報童尖銳的呼喊,刺破京城黎明的寂靜。
“哈密衛叛出我大明,吐魯番兵犯甘肅!”
“皇帝陛下震怒,發兵十萬進攻西域!”
字字如驚雷,在晨霧中炸響。
街道上,沉睡的城市瞬間蘇醒。
裹著厚重棉衣的百姓,從胡同深處、屋檐下匆匆涌出,將報童團團圍住。
銅錢與報紙迅速交換,《大明早報》在凍得通紅的手中傳遞,油墨未干的文字點燃了整個京城的熱議。
大明又要開戰了!
而且是在滴水成冰的寒冬揮師西域,這消息如同一把火,瞬間點燃了舉國上下的熱情。
茶樓里,氤氳的茶香中,茶客們圍坐在一起,目光緊盯著早報上的消息,熱烈地討論著。
“好啊,真是太好了!”一位穿著綢緞的富商率先開口,臉上滿是興奮,“朝廷終于對西域用兵了!這吐魯番不自量力,竟敢挑釁我大明,簡直是螳臂當車!”
“還有那哈密衛,大明對他們仁至義盡,卻不知感恩,背叛朝廷,投靠吐魯番,真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大家說我們大明能打贏嗎?”有人皺著眉頭,語氣中帶著擔憂,“大冬天行軍作戰,困難重重。將士們要忍受嚴寒,馬匹也容易凍傷,糧草運輸、后勤保障更是難題。以往大明在冬天很少打仗,這次真的能行嗎?”
此一出,立刻有人反駁。一位頭戴方巾的書生一拍桌子,激昂地說道:“荒謬!我大明將士天下無敵,當年數十萬蒙古鐵騎都不是對手,吐魯番和哈密衛能掀起什么風浪?”
“報紙上寫得清楚,西域最強的部落也不過幾萬人馬。而我大明在北方草原訓練的五萬騎兵,早已適應了寒冷作戰,此外甘肅、陜西、寧夏的新軍,平日專心訓練,其中就有冬季作戰的科目。”
“至于后勤,通往陜西的水泥馬路暢通無阻,四輪馬車可直達前線,甘肅一帶糧草儲備充足,根本無需擔憂!”
“就是!我大明戰無不勝,區區西域何足掛齒!”周圍人紛紛附和。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更深入的思考:“打贏是肯定的,但關鍵是要打多久,會有多少傷亡?朝廷打算打到哪里?”
“而且西域盛產棉花和羊毛,打下之后,朝廷會如何治理?是沿用舊制,還是像南洋那樣建立種植園?”
這番話道出了眾人的心聲。
實際上,吐魯番進犯甘肅只是個借口。
以大明在甘肅的雄厚兵力和堅固的水泥城墻,吐魯番就算兵力翻十倍,也難以撼動嘉峪關分毫。
大明對西域用兵的決策,恰似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利益的江湖中激起千層浪。
這場看似捍衛邊疆尊嚴的戰爭,實則暗涌著整個國家對戰略資源的迫切需求,將各階層的利益訴求與野心展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