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十,正是北燕與南淮約定重談條件的時間。
上官桐、崔景、以及沈遂親自前去赴約,地方便定在襄州過南州不遠處的一處小道觀之中。
道觀早已空置多年,少有人至,青苔布滿臺階,不過抬眼還能見到道觀大門上還掛著‘靜山觀’三字。
南淮王先至,早在道觀之中等候,南淮王世子親自在山下路口等候,迎接了三人。
“上官先生,沈大將軍,還有崔先生,久仰大名。”
“吳世子。”幾人回禮。
南淮王姓吳,起事之時先占領了淮、南二州,故稱南淮王,北燕南下之前,南淮與北燕的勢力相當,便是疆土也是四州之數。
不過后來北燕軍南下,才崔氏等氏族的相助之下,快速地收復了幾州,成了坐擁九州之地的霸主。
而南淮,這一兩年卻一直困于與西陵之間的戰爭,眼下只剩下南、淮、息三州。
說到南淮與西陵之間的戰爭,不得不說崔景的那焉壞的主意。
當年燕行川親至羨陽城之時,抓到了大周的巡察御史楊御史。
楊御史為了給保住族人,愿意將自己知曉的消息吐露給北燕,但前提是希望他死后,北燕能將他掛在城墻上,以正他的忠貞清白,保全族人。
北燕眾人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爭執,同意的人覺得能在楊御史嘴里得到一些消息,給北燕將來鋪路,不同意的人覺得如此做法有損北燕的名聲。
后來崔景便出了主意,將楊御史掛在別人的城墻上,來一個禍水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