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前那些無關緊要的戰艦,現在都變成了寶貝疙瘩。從前沒有接觸過的戰術,現在也都要重新學習。
但也正是如此,雷德爾還有鄧尼茨等德國海軍高層們發現,他們手里用的資源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德國不像英國,戰時可以動員大量的民用船只,因為德國的民用船只本身就很少。
現在這些船只有一大半都已經去了地中海,剩下的基本都堆在了波羅的海航線上。
誰能想到,僅僅一年之后,德國的航運竟然會繁忙成這個樣子,繁忙到讓雷德爾都有些絕望的地步?
于是乎,大量的民用船塢都在拼命的生產,加班加點的制造出更多的運輸船,來填補需求的空白。
集裝箱運輸船一艘接著一艘的下水,生產速度并不比美國人生產自由輪的速度慢。
一方面是因為集裝箱貨輪機構簡單便與生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需求真的非常巨大,廠家的利潤高到爆表。
紅紅火火的民用船只生產,自然也就擠占了軍用船只,尤其是非戰斗類船只的產能。
雷德爾和鄧尼茨等人都是海軍老派指揮官,他們都是打破交戰出身的,所以他們條件反射一樣的,力保戰斗艦艇的生產,不重視配套艦艇的跟進。
造成的結果不能說壞,但是確實問題嚴重:德國海軍缺乏登陸用的登陸艦,缺乏掃雷艦,缺乏護航用的反潛艦……總之,除了戰斗艦艇之外,什么都缺。
為了彌補這些問題,德國向法國訂購了10艘快速補給艦,用來給自己的艦隊提供補給。
同時也向英國訂購了10艘新型快速驅逐艦,4艘防空巡洋艦,以及10艘大型登陸艦。
這些船只都不是主力作戰艦艇,所以不怕英國動一些小心思。哪怕稍微晚一些交付使用,也不會影響德國海軍整體上的戰斗力。
當然了,如果這些軍艦按時服役,那么德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將會上一個臺階。
登陸作戰能力也會顯著提高,運載能力也可以更強,支撐登陸作戰的能力也會更加有保障。
只不過距離可以登陸美國,依舊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指望這幾十艘船來改變登陸作戰中雙方力量的對比,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格爾斯將軍客氣了,這是我分內的事情。”薩默維爾笑了笑,開口回答了一句。
----------
補更稍后奉上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