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使用柴油機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柴油多少比汽油更不易點燃一些——這可以多少抑制一部分中彈起火的現象。
可是起火這件事情絕對不像傳說中那么神奇,柴油油箱也一樣會被彈藥引燃爆炸,只不過概率更低一些罷了。
那種說柴油機不會起火的傳聞,被t-34還有t-54甚至是后來的t-72打了無數次的臉,竟然還在大行其道。
加裝了柴油機,全新的豹式坦克,已經擁有了更好的機動性能,更強大的越野和承重能力,堪稱是這個時代機動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了。
隨著坦克的重量增加,豹式坦克理論上也可以安裝口徑更大的火炮——只不過因為現階段坦克炮威力溢出,所以德國高層還沒有急著把新式火炮安裝到新坦克上去。
畢竟現在的88毫米口徑大炮,更多的是對付t-26和kv-1坦克,威力完全夠用了。
至于說斯大林2型坦克或者大量的t-34坦克出現之后,換裝威力更大的火炮,也不是困難的事情。
現在為了統一后勤補給,使用口徑和彈藥一致的88毫米口徑大炮,完全是為了方便還有管理的需要。
當然了,另一個重大的改進,就是取消了坦克正面的航向機槍設計。
這個改進點完全是因為在實戰中,這支看起來非常有用的航向機槍,對坦克正面裝甲強度的嚴重削弱。
二戰的坦克,安裝航向機槍的原因,一方面是有助于幫駕駛員掌握自己的前進方向,另一方面也是給機電員找個戰斗狀態下的工作。
操控機槍屠殺補兵,也是二戰許多坦克機電員的必修課程。只不過隨著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航向機槍就變得越來越雞肋了。
為了保障航向機槍有一定的射界,航向機槍周圍的裝甲必須要相應的減少,用來保證空間,以便讓機槍左右前后的擺動。
而在一整塊裝甲上制造空洞,對于整個裝甲強度影響嚴重不說,還增加了生產工藝難度。
所以,二戰結束之后的十幾年間,各國就陸續將航向機槍這個設計淘汰掉了。
李樂把這個過程提前了二十年,既減少了生產環節,降低了生產成本,又增加了坦克的正面防護強度。
唯一的問題是,機電員成了坦克里面一個“非戰斗人員”,沒有了掃射步兵的任務……
看到了新的坦克,機電員約瑟夫臉都綠了——他沒有了戰斗任務不說,戰斗狀態下,只有潛望鏡可以觀察周圍的情況!
說白了,他現在只有提醒戰友一個辦法,來規避周圍對自己的威脅了。
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影響其實并不大:航向機槍能夠兼顧的,無非就是豹式坦克的正面一個不大的扇面罷了。
而這個扇面,其實正好是豹式坦克最為堅固的方向!正面的裝甲厚度全部都超過了100毫米,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致命的威脅!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