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這才只是1940年,美國的工業產能還沒有完全轉型,甚至連是否參戰,國會里的那幫老爺們,還都沒有想好呢。
這樣巨大的損失,完全交給英國自己去消化……加上蘇伊士運河丟失帶來的航程問題,英國高層現在的感覺那叫一個酸爽。
丘吉爾曾經在私下里對自己的手下們炫耀,自豪的說“在印度流干最后一滴血之前,大英帝國就是不敗的。”
可現在,印度沒有流干鮮血,可那些鮮血卻運不回英國本土了。印度現在對于大英帝國來說非常遙遠,遙遠到要繞過整個非洲……
“這種時候,指望德國人上當,不是一個好主意。”外交部門的官員無奈的開口,接著丘吉爾的話頭說了起來。
讓漢密爾頓公爵找德國人耍猴子,這種計策已經用了兩次了——現在德國人謹慎一些,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反應。
原本類似的外交欺詐,代表著的就是國家信用。這種事情幾十年時間里玩一次都嫌多,并不是什么好選擇。
也幸虧英國方面并不是徹底的欺詐,還能用談不攏敷衍一下。如果是徹頭徹尾的出賣國家信用,那即便是贏了戰爭,也要丟掉信譽的。
國家層面上的信譽,可要比某些人想象中的重要的多。英國用多久樹立了自己歐洲調解人的信用呢?用了整整130年左右,從這里就能看出,國家信用的重要性了。
“是啊,尤其是在德國間諜,依舊存在于我們高層之中的現在。德國人只要隨便問問,他們就能得到真相。”英國秘密保安局的局長搖了搖頭,開口頹然的說道。
說起這個事情來,當然是他麾下的秘密保安局的責任。可現在這件事情已經牽扯到英國所有的部門,所有人都一無所獲,實在怪不得他無能。
“德軍在前線打的太順利了。從開戰到現在,他們幾乎沒有失敗過。”陸軍指揮官,迪爾爵士開口抱怨道:“如果我們打得這么順,也不愿意放棄……”
迪爾爵士全名叫約翰?格里爾?迪爾爵士,現在的職務是帝國總參謀長。在法國戰役的時候他剛剛上任,結果他上任之后就只能指揮部隊在敦刻爾克等著救援了……
也不怪李樂開出了這樣苛刻的條件,讓英國徹底成為“半殖民地半資本國家”。實在是李樂沒有別的辦法,來徹底絕了英國這個后患。
要知道,李樂和第三帝國的陸軍,乃至大半個帝國的高層,都堅信不疑,自己和紅色蘇聯之間,必然要有宿命一戰的。
在這場宿命之戰開始之前,解決身后的一切麻煩,爭取沒有后顧之憂,就是德國上上下下的基本共識了。
英國,就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與蘇聯開戰之前,德國必須要打垮英國,讓英國不能再威脅到大西洋防線,這是底線!
正因為如此,英國體面的投降,在李樂看來,就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今天投降了,明天突然反水怎么辦?
于是乎,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李樂和德國高層最終達成的共識,就是至少要抹去英吉利海峽這道天塹,陸軍駐扎上英國的本土。
只有這樣,才能徹底避免英國首鼠兩端,也只有控制了英國海軍,才能夠真正讓大西洋成為天險,阻止美國插手歐洲事務。
可惜,海軍和英吉利海峽,這些都是英國不能妥協的底線,所以兩國之間根本就沒有半點和平的可能。
德國要的英國不能給,英國愿意給的德國不屑于要……這才是雙方和談近似于兒戲的根本原因,至于借著和談行緩兵之計,只是表面上的一個小問題罷了。
看著身邊已經被德國各個軍種打丟了魂的手下,丘吉爾心中暗自嘆息——這還真是不能比啊。
元首身邊,非洲之狐裝甲之父什么的一抓一大把。橫掃法國馳騁大漠,天空海上所向無敵……人才濟濟猛將如云,聽聽就讓人羨慕不已。
自己身邊,指揮敦刻爾克撤退的,指揮埃及撤退的,指揮倫敦避戰的,指揮大西洋運輸戰的……隨便想想仿佛有二胡配樂,眼淚都差點兒沒忍住。
會議室里,有一個算一個,全部都是“讓人教過做人”的敗軍之將,提起對手來首先想到的就是守住陣地,第二個反應就是撤退。
什么韋維爾,什么坎寧漢,稍微還有點名氣的將軍,現在統統都在德國戰俘營里喝茶呢,這仗還怎么打?
“算了!”冷哼了一聲,丘吉爾看著自己愁眉苦臉的手下們,開口呵斥道:“都好好想一想,怎么用現有的糧食,堅持下去吧!”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