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先生……如果在下個月的時候,我們無法補充損失的運輸船,那本土的供應量,將被削減百分之三十。”一名官員站在丘吉爾面前,開口艱難的說道。
丘吉爾當然知道,被削減百分之三十,對于英國來說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要削弱許多方面,才能維持基本的國家運作。
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削減,而是最終要集中在某幾項運輸貨物上削減,而這種削減,可不是百分之三十。
一個國家的航海運輸內(nèi)容,包括的物資有很多是不可或缺資源,這些資源的運輸,是必須無論如何也要保持百分之百運輸?shù)摹?
比如說糧食,比如說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說維系國家運轉(zhuǎn)的能源。這些東西不能削減,所以只能削減其他非必要物資。
越是現(xiàn)代社會,這種必須物資種類越多,甚至包括化學制劑,包括鋼鐵等等,都已經(jīng)離不開人類的生活。
如此情況下,英國想要維持本土的運轉(zhuǎn),就需要維持基本的物資運輸。包括糧食在內(nèi)的基本物資,將嚴重擠占英國剩下的百分之七十運力。
剩下的運力能夠分配給鋼鐵等生產(chǎn)物資上的配額也就要削減,削減數(shù)量甚至要下跌到原來的百分之十。
百分之十的鋼鐵補充,也就意味著,英國工業(yè)能力連原本產(chǎn)能的百分之十都發(fā)揮不出來,這比任何轟炸的效果,都要好上數(shù)倍。
德國海軍只要保持現(xiàn)在的狀態(tài),無限的消耗下去,英國本土就會崩潰,最終被損失拖垮掉。
“向美國購買運輸船,我們必須要盡可能恢復國家的運力,這是目前的首要任務。”丘吉爾郁悶的開口,對這名官員吩咐道。
他對面的這名官員臉上尷尬,開口提醒道:“首相先生,我們已經(jīng)計算上了美國出售給我們的運輸船了。”
如果不計算美國的運輸船,那蘇伊士運河易手的損失,就足夠讓英國本土重新思考這場戰(zhàn)爭究竟應不應該繼續(xù)下去了。
隆美爾的部隊切斷了蘇伊士運河,讓英國從印度和緬甸獲得資源的距離,比原來增加了至少8000公里,這段距離等于多少運輸船,真的是無法計算。
現(xiàn)在,從印度前往英國本土的運輸船,要繞路整個非洲,往返航程增加至少16000公里,從前往返的時間,現(xiàn)在只能走一次單向航行。
這等于說,所有英國在這條航路上的運輸船,只能發(fā)揮出平時里一般的運力——還不算船舶在路上的消耗。
滿載的油輪從緬甸出發(fā),要燒掉原來路上耗費的二倍的油料,才能把剩下的油運輸?shù)奖就痢?
而當這艘油輪離開的時候,它還要再從本土多帶走一倍的油料,來適應路上的耗費。
不算德國海軍潛艇與戰(zhàn)艦擊沉的損失,僅僅是新增的日常消耗就足夠讓無數(shù)人頭疼了。
“無論如何,要確保糧食的運輸!”丘吉爾今天早晨知道了利物浦動亂的事情,他焦頭爛額的處理到了現(xiàn)在,才勉強控制住了局面。
許多地方因為缺糧已經(jīng)發(fā)生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包括北部工廠區(qū)域的罷工暴動。
新建起來的工廠,還沒有安心生產(chǎn)幾天,就因為原材料短缺,陷入到開工不足的窘境。
隨后,這些無法讓工人們加班加點從事生產(chǎn)工作的工廠,自然會不會全額給工人開工資。
戰(zhàn)爭歲月的工資,還包括糧食和日用品的配給券,沒有了這些東西,工人們當然無法養(yǎng)家糊口,最終也就怨懟起來。
事實上,隨著糧食的日益短缺,英國本土的許多地方,拿著配給券,也無法領取到等額的糧食了。
“首相先生……我們已經(jīng)正在調(diào)配船只補充到運糧的艦隊中了。”那名官員開口匯報道:“可數(shù)量依舊太少了?!?
“那就去美國!告訴他們,再增加運輸船的產(chǎn)量!不管什么樣的運輸船,我們都要!”丘吉爾不耐煩的給出了自己的意見來。
他也沒有別的什么好辦法了,英國本土已經(jīng)開工不足了,要想補充大量的運輸船,也就只能依靠美國人了。
雖然從美國人手里面買運輸船貴了一些,可好在可以拿到現(xiàn)貨,能拿到現(xiàn)貨,也就意味著可以立刻彌補上英國自身的損失。
只不過,這樣的交易越來越難了,因為美國愿意出售船只的人越來越少,而美國自身,也要維持基本的本國運力。
所以,美國那邊正在為英國建造由英國方面提供圖紙的運輸船,這種噸位在1萬噸的運輸船,為了經(jīng)濟性,采用了煤作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