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隨后又補充了一句,讓古德里安這樣的前線將領們苦笑不已:“不過擊穿3號和4號坦克還是不成問題的。”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在粗野的金屬制造還有設計方面,蘇聯人有可能做出成績,但是他們在傳統上是有差距的。”另一個坦克專家開口分析道。
他指了指坦克的光學瞄準鏡:“他們的坦克在觀測瞄準系統上,精度和我們是有差距的!”
看到這些專家已經為了超越這種蘇聯坦克,把細節找到了這種地方,艾德里安就知道元首對他說的,是正確無比的了。
于是他開口,為整個會場帶來了一些樂觀的氣氛:“元首曾經給了這輛蘇聯坦克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技術不夠設計來湊!”
這是后世總結蘇聯武器裝備的時候,給出的一個最精辟的總結了,從二戰的時候t-34開始,蘇聯人就習慣用設計來為自己技術不足的問題背鍋。
蘇聯工業底子薄,所以相對歐美來說技術就顯得落后。這就讓蘇聯人總是依靠設計方面的創新大膽,來彌補技術上的短板。
于是乎,這種病態的畸形發展,就如同二戰之中的德國一樣,最終走進了死路之中。
當米格25鋼鐵制造飛上天空,完成了“只要推力大,磚頭能飛天”的壯舉的同時,蘇聯的這條“技術不夠設計來湊”的發展之路,也就走到了盡頭!
二戰時候的德國日本也好,冷戰時代的蘇聯也罷,他們用自己的失敗證明了一個道理——存在明顯短板的時候,試圖抄近路領先對手的邪路歪路,都會把自己帶上一條死路。
“哈!元首說的還真是對啊!”一個設計師點頭贊同,剛才他就模模煳煳的看出了蘇聯坦克存在某些問題,現在元首一句話點出了他沒有能夠體會出的那個重點。
雖然蘇聯坦克在設計上非常先進,雖然制造過程也非常簡單,可是這種坦克并不是不能超越的。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是德國復制生產同樣的這種蘇聯坦克,質量也要比蘇聯自己生產的好上一倍!
“實際上我們自己研制的下一代坦克,性能要比這種叫t-34的蘇聯坦克更優秀。”看到古德里安等將領對這種敵人的坦克都很羨慕,為首的設計師開口說道。
“是的,因為炮塔還沒有研制完成,所以無法評估整體優劣,可我們的底盤確實要比對方的更優秀。”另一個設計師開口贊同道。
李樂開發的六對負重輪的59坦克底盤,充分的考慮了德國士兵身材高大等問題,也兼顧了持久作戰等德國特色要求。
更大一些,但是更低矮的坦克底盤,也讓德國坦克獲得了更平穩的射擊平臺,預計裝備的88毫米口徑大炮,威力也完全超越了蘇聯坦克裝備的76毫米口徑火炮。
如果炮塔方面不出問題,那么德國預計半年后開始緊急量產的5號坦克,將比對手的t-34更加可怕!
至少在底盤的數據上,德國未來的5號坦克已經完勝蘇聯了,底盤正面德國的5號采用的100毫米厚度的傾斜裝甲,而t-34使用的是45毫米厚的傾斜裝甲。
德國坦克在防御力上,差不多是蘇聯坦克的三倍!這就是雙方技術積累上存在的巨大差距!
而同樣正在將自身注意力轉移到生產環節的德國坦克設計師們,大膽創新的使用了許許多多現代坦克才使用的高級技術,而這些技術是蘇聯無法抄襲和復制的!
你看,多么明顯的問題——你蘇聯用傾斜裝甲,我德國說抄襲就抄襲了,我德國用扭桿懸掛系統,你蘇聯抄一個試試?
蘇聯用柴油機,德國暫時因為缺油無法普及,可隨著石油供應的渠道更多,德國拿出水平差不多的柴油機,也并沒有什么問題。
“那么,就請各位,盡快拿出可以超越這種坦克的設計來吧!”古德里安作為創建了德國裝甲兵的人,開口懇求道。
“將軍閣下!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一個工程師點頭,對古德里安開口回答道。
------------
兄弟們,龍靈雖然抖了一些私貨,但是絕沒有偷懶耍滑!寫的順了就多寫,給大家多看!龍靈真的很努力了,請大家多多支持,支持這本《帝國霸主》,謝謝了!(未完待續。。)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