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航母在中國海軍中地位的提升,那么在第二次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爭取提高航母噸位也就順利成章了。
更不用說,陳敬云一直以來都是個堅定的航母派,已經是認定了三十年代后航母會成為海軍主力而存在,所以陳敬云是盡量爭取讓中國的航母噸位比例提高。要知道這份華盛頓海軍條約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制約著未來十幾二十年的一份條約,現在不爭取到足夠的航母噸位,等三十年代后航母發展起來后想要造航母可就沒足夠的噸位可用了。
原本英美日三國的意思就是航空母艦的相關條款保持現狀,但是中國的談判代表團在陳敬云的授意下,卻是堅持要求增加中國的航母噸位,并且為了爭奪航母的噸位而放棄了之前堅持的中國必須擁有的三十萬噸主力艦噸位的條件。如此情況下,日`本為了讓中國放棄堅持主力艦三十萬噸的想法,也是被迫同意了中國把航空母艦的噸位提高到十三五千噸,也就是和英美兩國一樣的航空母艦噸位,甚至比日本的十萬噸都多,只不過日`本人至今沒有搞明白中國人要那么多的航母噸位做什么!
因為在日`本以及其他國家的海軍將領看來,航母雖然具備一定的作用,但是遠遠沒有成為決定性因素的時候,之所以限制航空母艦的噸位,那是因為各國都一門心思在航空母艦上裝備大口徑艦炮。
比如之前日`本改裝愛巖號和土佐號的時候,就是打算在這兩艘船上裝備十門八寸炮,而美國改裝的列克星敦級航空母艦也是裝備了八門八寸艦炮。這么多的八寸炮基本上堪比條約重巡的火力了,而考慮到航母可以擁有兩萬七千噸甚至三萬三千噸的噸位,那么完全可以建成擁有良好防護以及相當火力的航空戰艦,而且可以在戰時通過換裝大口徑的艦炮搖身一變為戰列艦。
一款擁有三萬三千噸排水量,有著少量航空力量,但是卻裝備四座雙聯八寸炮,而且這些炮座在戰爭時期可以短時間內換裝四座雙聯裝大口徑艦炮的設計已經是出現在了中國海軍艦政司的討論方案中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條約限制各國的航母噸位并不是因為航母所具備的航空力量,而是航母艘具備的潛在戰列艦力量。
通過第二次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國不但獲取了二十萬噸的主力艦噸位,而且還獲取了十三萬五千噸航空母艦噸位,盡管增長后的主力艦隊依舊無法和日`本海軍主力艦比肩,但是對于現今的中國而,這依舊是一場重大的外交勝利。
條約一簽訂后,中國海軍艦政司就成為了海軍中最為忙碌的一個部門,兩艘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成為了全海軍的重點工程。
就連已經從海軍中退役并已經進入遲暮之年的海軍中將魏瀚也再一次拿出了他的優秀作品,設計出了一款三萬五千噸的戰列艦,另外還有現任艦政司司長秦逸中將的一款作品。除了這兩位中國軍艦造船界的大佬們的作品外,年僅二十五歲就已經設計了和沈級輕型巡洋艦以及擔任過堯帝號總副設計師的艦政司造船科科長韓通林上校也是拿出了首次大型戰艦的設計方案。
雖然這三個方案都有著三萬五千噸這個相同點,但是其他的卻是不盡相同,比如魏源中將的設計是依照炎帝級戰列艦為藍本,簡單的說就是進行了縮小化,通過減少防護能力來保持九門十六寸艦炮的龐大威力。但是秦逸中將提出的方案則是縮小艦炮的口徑,提出了裝備四座三聯裝十二門十五寸艦炮的方案。而韓通林上校的設計方案則是采取四座雙聯裝十六寸艦炮的方案,這些方案各有優劣,海軍內部一時間也是爭論不休。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