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共和國的第一次選舉中,首先值得說明的是,這場選舉并不是所謂的全民選舉,以全國范圍內來說具有選舉權的人不會超過一千萬,就算是江蘇這樣的大省具備選舉權的人也不過一百多萬人而已。國會分參議院和眾議院,參議院按照每個省兩個議員的固定名額,眾議院則是按照每百萬人口選舉一個眾議員。
這一場選舉轟轟烈烈的進行了一個多月后,終于是結束了,而選舉的結果并沒有出乎眾多人的意料之外,在東南沿海諸省當中,國社黨以絕對優勢地位壟斷席位,同樣在東南諸省起家的同盟黨和國民進步會不得把選舉重點地區放到了北方和西南諸省,三大黨派在北方諸省和西南以及西部諸省中有勝有敗,總體來說還是國社黨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1915年1月五號,第一屆國會選舉結果正式公布,在這數百名議員當中,國社黨以73%的比例占據了絕對優勢,國民進步會占據了15%位居第二,同盟黨以12%的席位排在末位第三。國社黨之所以能夠占據如此多的席位,這個是因為國社黨掌控的地區都是人口和經濟大省,東南各省和中原數個省份都是人口密集地區,而以人口數量分配議員數量的情況下就讓國社黨占據了極大的優勢。
另外由于中華共和國實行的是政黨準入制度,任何政黨組織要參選的話就得先獲得批準,為了保證三黨的地位,這幾年來中國的三大黨很有默契的沒有批準哪怕任何一個政黨的成立和參選,所以現在國會里頭只有三大政黨,其他人想要參政的話只能加入這三大黨派之一,要么就是苦苦掙扎著等待自己成立的政黨被批準可以參選,要么就是學國民黨一樣玩地下政治。
和國會嚴重排外的情況不同的是,政府機構當中,則是充斥著大量的無黨派人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監察部總長韓辰旭了
第一次國會選舉的結果出來后,同盟黨和國民進步會企圖聯合起來阻攔國社黨單獨組閣的愿望瞬時落空,因為按照中華共和國臨時憲法規定,黨派想要單獨組閣至少需要擁有百分之六十的國會席位。
鄭祖蔭和林長明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依舊沒有放棄聯合組閣的想法,既然國會選舉上走不通,那么就走陳敬云的路子,鄭祖蔭、洪子泰等人相繼拜訪了陳敬云,委婉的提出自己希望繼續為國家和人民出力,換句話說就是希望保全現在的位置。
陳敬云對這種情況也是極為謹慎,沒有第一時間就拒絕但是也沒有第一時間就答應了,他有著他自己的考慮。
站在國社黨的角度來考慮,一黨組閣是最有利的,但是站在陳敬云的角度來看,他還短時間內還需要鄭祖蔭、林長明等人繼續在政府中保持存在,而不是說一完成統一后就直接把這些人給提出權利核心之外,這樣的話會引起很大的反彈。
陳敬云此時不單單是國社黨的主席,他考慮的并不只有國社黨的利益,他考慮的更多是國家乃至他個人的利益。不過在組閣之前,還有另外一件事情要辦,那就是總統選舉。
實際上總統選舉并沒有和國會選舉那樣引人注目,因為任何人都知道,國會選舉雖然是三大黨派的較量,但是總統選舉卻是陳敬云一個人的獨角戲,甚至除了陳敬云之外,連第二名候選人都沒有,此時陳敬云在中國內的威望已經是到達了幾乎一個頂峰,在國社黨宣傳部門的宣傳下,陳敬云已經差不多被神化,而陳敬云帶領國民軍取得的一系列成績也足以讓他登上這個頂峰,統一了國內,收復青島,這兩件事情就足以讓陳敬云獲取了巨大的國內威望。
一月九號,總統選舉正式舉行,數百名國會議員中以全票贊成選舉了陳敬云當選為中華共和國第一屆正式總統,副總統則是為鄭祖蔭,緊接著又是通過任命陳敬云為國家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議案,原本來說總統是應該兼任這個國家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位的,但是陳敬云為了以后考慮所以就把這兩個職位單獨列出,而且國家軍事委員會是沒有任期限制的,理論上說只要陳敬云想就可以一直當下去。
總統選舉并沒有懸念,甚至都沒有太多人關注,陳敬云的當選甚至都沒有比他提交國會的內閣成員名單吸引人們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