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號白天里的空軍運輸以及掩護行動無疑是極其成功的,利用一個白晝的時間,空軍就從南京空運到蔡家崗總數十二噸的補給品,包括第五混成旅極為需要的子彈、炮彈以及部分的藥物。為了對這空運行動進行掩護,國民軍幾乎全數出動,出動戰斗機以及空余之余的轟炸機對蔡家崗外圍的北洋軍進行壓制性打擊,雖然直接轟炸以及掃射的戰果不多,而且還損失了一架轟炸機,多架轟炸機被擊傷,消耗的油料足足占據了南京空軍基地里的燃油儲備五分之一還多,但是空軍卻是成功的把第五混成旅極為需要的補給品運輸到了蔡家崗。
第五混成旅得到了這部分極為寶貴的補給品后,極大的緩解了彈藥緊缺的困境,至少迫擊炮、機槍等防守主力武器就能夠重新開火,大力的壓制敵人的進攻。第五混成旅從十三號占據蔡家崗以來,隨后就是和吳佩孚的增援支隊進行交火,后續南部又遭遇王承斌派遣的一部分部隊進攻,兩面夾擊之下補給通道被切斷,以至于第五混成旅一直沒能夠得到大批量的后勤補給,從開戰到十七號一直都是依靠第五混成旅自身攜帶的后勤物資進行作戰。
激烈的四天交戰中,食品供應暫時還沒有問題,第五混成旅自身所帶的糧食以及到達蔡家崗后就地征集的少量糧食足以支撐部隊五天作戰所需,而且被包圍切斷補給通道后,郭成東就下令限制各項物資的供應,較少食品供應量,爭取把五天的供應期拉長到八天乃至更長。糧食方面省一省還能堅持多幾天,但是彈藥方面就是無法解決了,盡管已經下令限制彈藥使用,但是面對北洋軍的猛攻,第五混成旅根本不可能和郭成東想象的那樣節省彈藥。
國民軍的輕武器使用上向來是依靠火力制勝,尤其是對機槍極為依賴,各項步兵戰術都是依托機槍來展開的,可以說國民軍裝備的重機槍以及輕機槍就是國民軍步兵進攻和防御的戰術核心,一切戰術行動都是圍繞這兩樣武器來進行的,哪怕是迫擊炮也是作為配合使用。第五混成旅的防守也是依托機槍為中心,尤其是為數不多的重機槍更是被部署到防御核心地區,數天激戰下來重機槍的子彈消耗量可不是一般的大,如果不是國民軍空軍即使運送了彈藥補給的話,第五混成旅的重機槍在一天之內就會面臨無子彈可用的尷尬狀況,而且因為第五混成旅裝備的乃是漢陽造步槍,所用的步槍子彈和重機槍子彈并不通用,就算是臨時想要用步槍子彈應急都不行。
空軍的白天空運行動過后,當夜第五混成旅就是迎來了北洋軍發動的大規模進攻!
然而這一次第五混成旅并沒有和之前的兩天一樣進行收縮防御,而且是展開了積極防御戰術,并用一支精銳小股部隊在南部對王承斌的部隊發動了小規模的反擊,一度向南部推進了五百余米。得到了空中補給的第五混成旅渾然完全沒有了兩天前的頹勢。
實際上,進攻第五混成旅的北洋軍在兵力上并沒有占據太大的優勢,吳佩孚的增援支隊大約六千人,而這幾天的進攻戰中傷亡已近高達六七百人,而王承斌派遣的南部方向北洋軍并不多,只有千人左右,而這千人時間上也是之前吳佩孚派到巢湖的先遣營。總的來說進攻第五混成旅的就是吳佩孚從合肥集結南下的增援支隊,包括北洋軍第三師第五旅下屬一團,安徽省陸軍第一師的一個旅,配屬了一個山炮營,總兵力七千余人。兵力上比第五混成旅只多了兩千人而已,而且兵員素質上,吳佩孚的第五旅直屬部隊近三千人是要強于國民軍的,剩余的安徽省陸軍第一師的那個旅則是要差一些,可能會略遜于第五混成旅的兵員。第五混成旅的兵員實際上前身也是蘇軍而已,雖然經過了挑選但是和國民軍的其他那些主力部隊的兵員質量無法相比的。
總體上來說,兩者的兵員質量以及兵力對比混合了后,大體是相當的,北洋軍略占優勢但是也不大。而雙方的軍官質量相差的也不多,吳佩孚手下的一群都是北洋軍第三師出身的軍官,至于那群安徽省陸軍第一師的軍官早就被吳佩孚踢到一邊去了,而北洋軍第三師的軍官質量說實話比國民軍的大多數部隊要強得多,全都是多年培養出來的職業軍官,而國民軍中除了那些高級軍官是留學以及早期國內軍校出身外,絕大部分中層以及基層軍官都是福州軍校出身,接受的是速成軍事教育,前后只有三個月而已,但是勝在年輕有朝氣,這些有著文化基礎的福州軍校畢業生在戰爭中成長起來也很快,第五混成旅內的軍官都是從其他部隊知己抽調的,并不是直接從福州軍校補充而來的新人,整合起來和北洋軍的軍官質量相差并不算太大。
然而武器方面,步槍大家都一樣,第五混成旅用的是原黃興蘇軍的主要裝備漢陽造,北洋第三師用的是進口的1888式委員會步槍,安徽省陸軍用的也是漢陽造,大家半徑八兩誰也不比誰好多少,基本無法影響戰局走向。手槍這種只能用來自殺的裝飾性武器就更無關緊要的。火炮方面北洋軍是占據優勢的,吳佩孚帶來的一個山炮營可是第三師第三炮兵團的一個山炮營,裝備的可是七十五毫米的格魯森過山炮。比起第五混成旅的五十七毫米國產漢陽造過山炮要強得多,而且第五混成旅的山炮營可是只有十二門而已,就算還有著兩個步兵團各自配屬的迫擊炮連共十二門迫擊炮也無法抵消這一火炮劣勢。至于六十毫米的迫擊炮,這種就已經屬于輕武器行列了,對付敵軍的機槍是不錯,但是無法進行火炮壓制的。
而在機槍方面大家也是半徑八兩,第五混成旅是轄兩個滿編制的步兵團,各自有著一個重機槍連,每個營也有一個機炮連,加起來就是十二挺重機槍,十八挺的輕機槍,二十四門六十毫米迫擊炮。而吳佩孚方面重機槍多一些,得到了第三師重機槍營調配的六挺重機槍,然后安徽省陸軍的這個旅也有六挺,不過吳佩孚接管第五旅后自己也攢了兩挺重機槍,這次一起帶過來了,雖然型號有些繁雜但是絕對是可以用的。輕機槍北洋軍其實也不少,而且用的還是和國民軍所用的相同,都是麥德森輕機槍,這一年里袁世凱可是花了大價錢進口了眾多的麥德森輕機槍,當做防空以及對地支援任務。吳佩孚這次也帶了一個輕機槍連,總數有著十二挺的輕機槍,不過這些機槍吳佩孚并沒有投入到地面進攻中,而是用來擔負防空任務,吳佩孚可是被前后國民軍的空軍炸了多次,對于防空還是很重視的,不但把輕機槍當成防空主力,而且還用土辦法把幾挺重機槍也抬起來,用于對空射擊,盡管限制很多但是也有戰果,今天被擊落的國民軍d4b轟炸機就是被這幾挺臨時改裝的重機槍所擊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