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南京這個象征意義大過實際意義的城市不要也沒什么,反正這城市都是被敵軍屢攻屢破,幾十年前被發匪打過一次,后來清軍又攻破此城,兩次都算不上太困難,可見這城市真不是那么好守的,南京雖然放棄了,不過卻不能讓那些革命黨人沿著津浦線北上。
當袁世凱思量著該調那一部分加強津浦線防御時,又傳來消息說廣東光復了,袁世凱聽罷道:“張堅白(張鳴岐字)也算是能臣了,如今南方各省都亂了,他能把廣東保到現在也不容易!不知道他人安全沒有!”
徐世昌嘆道:“這些年他和南邊的黨人可結了不少的仇,手里好幾百條黨人的性命了,如今這一遭怕是難了!唉,等會我吩咐人去打探打探,如果人還好就帶回來,如果人沒了也要好好處理后事!”
他們當然不知道張鳴岐此時已經逃入了沙面租界里頭,張鳴岐又不是笨蛋,豈能不知革命黨人對他恨之入骨!
不過廣東光復本身卻沒有給袁世凱帶來太大的意外,南方各省都亂了,廣東亂了也不奇怪,所以除了對張鳴岐的遭遇有些感慨之外也就把廣東的事拋到腦后去了。
晚些時候,袁世凱終于對南方戰事作出了新一輪的調整,即命駐扎在山東的第五鎮南下徐州,防止江蘇局勢崩潰,同時命令曹錕率領第三鎮第六協以及其他余部西進,防備山西地區從西北方向威脅京畿。
又令馮國璋率領的第一軍下屬各部加強攻擊,給湖北民軍制造壓力,同時又暗示馮國璋不可打的太過,別真把漢陽、武昌給拿下來,要真把湖北民軍收拾干凈了,可就不好收場了!
老袁的想法很簡單,和談歸和談,打歸打,一方面要讓清廷看到壓力,覺得南方聯軍勇猛無比心中害怕,到時候退位什么的也痛快,加上自己也要保存有限的兵力,所以南京不可守。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要讓南邊各省看到壓力,得讓他們知道我北洋軍不是不能打,而是不想打!
所以湖北得繼續打,還有一點就是把第五鎮調往徐州,是預防局勢敗壞。
到目前來說,袁世凱憑借著手中北洋軍的強悍戰斗力,牢牢控制著前線的局勢,甚至從另外一方面來說,袁世凱控制著整個中國局勢,至少到目前為止不管是南方各省,還是湖北江蘇前線的戰事,又或者是北京朝廷的反應,這些都在袁世凱的控制之中。
如果真的能和談,他就有把握把溥儀給趕下皇帝的寶座,如果不能和談,他同樣有把握短時間內平定湖北、江蘇,繼而揮軍南下,按照老袁的估計真要打起來估計也就兩三個月的事,對付南邊的那群烏合之眾他甚至都沒有抽調北洋的大部分主力。
第二十鎮、第二十三鎮,直隸混成協,奉天混成協,禁衛軍,第一鎮這些他都還沒有動過!沿著京漢線他布置有第二、三、四鎮各一協,第六鎮大部,各部剩下的主力都還在大后方休整備戰呢!
如果把北洋系統的軍隊整體實力比作一百的話,袁世凱在用在前線作戰的不過二十左右,大半力量都還在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歷史已經證明北洋軍和南方聯軍的差距有多大,那就是歷史上1913年的討袁戰爭,袁世凱手中的北洋軍和辛亥時變化不大,南方各省的軍隊比辛亥時強了不少,至少訓練了一年多,購買了大批軍械,但是北洋軍依舊只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把所謂的二次革命粉碎,逼得孫文黃興等人再一次流亡海外!
不管以后怎么樣,但是就目前來說,北洋軍的戰斗力傲視全國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上,這也是鴉片戰爭后到建國前中國陸軍實力距離列強陸軍最近的一次!其他時間都是慘不忍睹,不堪入目。
北洋水師,北洋陸軍,這兩支具有明顯軍閥特性的近代武裝最后雖然都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是他們在某些特定時間里依舊輝煌過!
而辛亥年,正是北洋陸軍的巔峰時期。
當袁世凱忙著調動他的軍隊的時候,南邊也沒有閑著,十一月十一號,浙江、江蘇、上海陳其美等人聯合發表通電,邀請各省代表到上海商議籌辦臨時政府。
革命還未成功,前方戰事情況不明的時候,南方各省就已經爆發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意見沖突!
_f